省略句的几种形式

如题所述

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五种形式。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在特定的语境中,或者承前或者蒙后省略的一些词语,我们称这种句式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或者是主语,或者是谓语、宾语、介词等等,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意补全。

主语省略的用法: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上文已经出现,或者前面有所交代,下文即可将有关词语省去,这叫承前省。

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叫蒙后省,也作承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