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念奴娇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楼主你好,关于毛泽东诗词《念奴娇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如下:

毛泽东从组织秋收暴动上井冈山,直至创建中央苏区,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都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写照和礼赞。如“霹雳一声暴动”、“唤起工农千百万”这类语言,表达了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观点,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则表达了敢于斗争的精神。
  1949年,中国革命终于取得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最后胜利。1965年,年已72岁的毛泽东在离别36年后又重新登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 井冈山》。后一首词在毛泽东生前没有发表,前一首词在毛泽东去世前九个月即1976年元旦发表,在某种程度上是毛泽东晚年政治理想的艺术表白。“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绝不仅仅是怀旧,而是想攀登政治上的新高峰。毛泽东一向很欣赏曹操的诗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他年过七旬,仍然想“上九天揽月”,而且还有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

真希望能帮到你O(∩_∩)O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写作背景】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

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

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毛泽东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毛泽东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