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作文立意水平

如题所述

写作文要有高深的立意,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讲这样一句话,同时会给出诸如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多用心思考、多感悟之类的指导性言语。当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做观察、多读书,这些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度确实很有帮助,但是这些指导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生在课外下功夫,而实际上,比这些更为基础的是学生的课内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课内,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发掘教学内容之中的人文素养因素,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立意。
人文素养是人本身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诸如按照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甚至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等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只有帮助学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其思想境界、思辨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得以提高,也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他们作文的立意呢?结合在教学一线所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提炼课文的人文内涵
高中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每册教材里都会有不少经典的文学类文章,这些文章都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都为我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文立人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材的1-5册中,《我心归去》(韩少功)、《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前方》(曹文轩)、《老王》(杨绛)、《我与地坛》(史铁生)等国内名家作品以及《神的一滴》([美]梭罗)、《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鸟啼》([英]劳伦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品质》([英]高尔斯华绥)等国外名篇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然而,在高中学生大多都被“圈养”起来的教育大背景下,如何以教材为本去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使其通过学习一篇篇的课文将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地培养和提升起来,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做好的一门功课。
提炼课文的人文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教学。在每一篇具有较深内涵的经典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与学生一起去对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的情境以及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并且透过文章的情节、形象等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总结、概括并且提炼出来。甚至有些人文内涵比较深刻的自读课文也可以拿来借鉴。而在每个学期的期末之前,教师可以将这些和学生一起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人文内涵汇集起来,编成《教材课文人文内涵提炼集》,并将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继续学习、领悟并提升自己。
师生共同努力对课文进行研读,并体验、感受、提炼其中的人文内涵,会使双方的灵魂在这一过程中经受一次洗礼和升华。如果教师在之后能再督促学生将这些提炼的成果反复阅读,将会使他们的领会得到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如此这般,我们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育和提升了。学生的心灵天长日久地接受这些美好的人文内涵的润养,必定会一天天地净化、升华,其人文素养就会逐步提升。只有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升,他们才能够站在较高的人文高度上,给自己的作文立高深之意。
二、从试题中收获人文内涵
高中三年,学生所做的语文试题应该不下百套,很多学生做得厌烦至极,甚至麻木。在这种情势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本无从下手。鉴于这点,在对具体试卷的讲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解题方法、心理指导,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向在学习经典文学类作品时那样,对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将这些文本的人文内涵也作为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优秀材料,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三年下来,学生做过的上百套试题,其中有上百篇的文学类文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面对高考心无旁骛的学生来讲,这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之上,其肉体无比痛苦,无自由可言,但其心灵却是自由且崇高的,其精神是永不磨灭的。高中学生都会经历痛苦的做题体验,而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这些痛苦的做题体验中不断涵养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人文素养一天天地提升。
三、重视挖掘课内资源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内的很多人文素养资源都被长期地漠视,致使学生在课外多观察、思辨、感悟,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处于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幻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是无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发展和提升的。而就是这种教学常态使得现在高中生的作文普遍出现写作水平不高、立意不深、语言低幼化等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够永久地漠视课内的这些优秀的人文素养资源,要予以充分重视挖掘并充分利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两步进行:
首先,帮助学生练好课内功夫,不但要将教读和考练两个环节落实,还应该注重促进课内外的良性互动。比如,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指导性的讲座,帮助学生打好学法和素养两方面的基础。
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建立起一个长效督导机制,对学生进行长期督导,促使他们多进行观察、思辨、感悟,并且学会概括和提炼。督导机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要求学生随时写观察日记、经典作品读后感,做一些经典语句、片段的摘抄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经受历练,并提升自身素养。只有将这两点踏踏实实地做好,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为充实、更为厚重。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内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和提高,才能保证学生在作文时立意高深。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内的人文素养资源被长期漠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没有切实的保障,这实际上是学生作文立意不够高深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发展和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立意不够高深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进行思考、提炼,并积极吸收平时试卷中的人文内涵,将课内的人文素养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保障其作文立意高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2
通常评价一个教师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能力,二是学术水平。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能够顺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撰写学术论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了。如何写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下面结合个人的写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写作目标,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常把论文写作当作是思想负担,为了评职称或完成任务等原因才去写论文,有空就写,没空就不写。这样怎么写得好论文?其实,我们把它当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习惯,把写论文当作是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论文,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搞好日常教学工作。此外要有恒心,不怕失败。搞科研、写论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切不可灰心丧气,要对自已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总之,要走出对论文写作认识上和实践上的误区,体会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为论文写作奠定正确的心理基础,才能为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因条件。 二、注重平时积累,论文就不会"贫血"
阅读积累是写作思维展开的基石,是灵感火花闪现的导火索。论文中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都是建立在深厚的阅读基础上的。多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要积极阅读报刊杂志、优秀论文和案例等,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要及时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科研文章。要深入学生,坚持写教后记,积极认真地做好随笔记录,让论文成为自己优秀的"备忘录"。"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古人留下的关于写作的至理名言和真知灼见,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三、选题时下功夫,注重创新性
优秀的论文能从小切口延伸到大背景,有自己的思考,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选题要微观,要具体,要尽量小一些,千万不要搞大题目。要能够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把一些较大的命题具体化。选题要有创新性,否则整篇论文就失去了新鲜感和意义。创新是论文写作的关键,也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所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了相关研究。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但没成功或出错了,就此而纠正前人的错误,研究获得了成功。三是前人成功地研究过的,但还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增添了自己的观点,把前人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论文写作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有没有新的亮点。所以要注意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搜集和阅读相关方面的资料,不重复别人的研究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或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精心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
总之,我认为选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