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对于晋祠名胜古迹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然而论及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
林林总总的见解似乎多钟情于晋祠风物景致的神韵,或濡染于历代名家的赞誉,于是常在旅游观赏层面加以评析,而忽视对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至许多到过晋祠的人感慨之余却茫然不知其历史价值所在,对它的文化特色难能清晰。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晋祠的文化遗产中探寻其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
晋祠乃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武王克商纣后,不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统治,而且将土地收归“王”有,消灭了商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为了维护周族的统治秩序,周王自称天子,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将原始的氏族血缘传承关系变为政治统治上世袭继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国同一的权力结构和周族的“家天下”。
根据宗法制度,王位须由嫡长子继承,称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领袖。其他嫡出诸子与庶子均称作小宗,分封为诸侯,在本国又为大宗,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尊君抑臣”礼治思想和“尊卑、贵贱、亲疏”有序的等级关系。
《左传》云:西周初期采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人有贰宗,士有隶弟子”的办法大举分封,将征服的土地和贵族分封给同姓宗族和异姓诸侯,令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可设采邑分封给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设采地分封给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与士以此类推。而受封的诸侯、卿、大夫和士则逐级向上纳贡和出兵保卫其利益。
《史记》中这段颇具戏剧性的“削桐封弟”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唐叔虞就没有晋,就没有晋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山西。
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不可忽视了唐叔虞祠的意义。晋祠固然有着宗庙祭祀、以求晋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说它传承着西周社会演进的特殊内涵。
封建社会的原始结构形态可以说缘自这一时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是谓封建也。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莫如说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质的变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晋祠作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中仅此而已。这就使得晋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历史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