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为啥要用商鞅变法?

如题所述

商鞅是卫国人,在魏国跟随公叔座身边当小吏。这公叔座虽然是魏国国相,但并没有安排好商鞅的前途就病死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了一篇招贤令,商鞅借此机会来到秦国。而商鞅入秦,彻底改变了秦国历史,成为战国最强外援。



招贤令怎么说的呢?

孝公发文说:自从秦国祖上秦穆公时,立足于岐山,精于治国,向东侧平定晋国之乱,以黄河为界,获得了大块领土。向西灭了戎狄12国,开疆辟土千余里。此番功绩被周朝天子赐予诸侯之伯。后来几任国君多有动荡不安,国内无力,魏、赵、韩乘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真是太耻辱了。父亲献公继位,平定动乱,迁都东伐,谁知道他壮志未酬,让人痛心疾首。现在如果有人献计让秦国昌盛强大,许他高官厚禄、封侯封地。



秦孝公发的这篇“招贤令”可以说发自肺腑,真诚走心。他父亲当年接手秦国时就是个烂摊子。自他父亲以上,数代秦国君王发生了几次夺位争权。就连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是从魏国筹划,跑回秦国,夺了一个四岁小孩子的王位。

这样的秦国早已没有秦穆公时的辉煌,甚至连继续发展都面临困难。秦国需要人才、需要一个厉害的人,他需要带领秦国一雪前耻,恢复往日荣耀。

好在秦孝公和他父亲都是贤主,哪怕稍稍昏庸一点,估计秦国后期都发展不起来。

之前,连年废王夺位使秦国上层权利混乱,朝政不统一,更别提百姓的治理和律法施行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秦献公才稍稍稳定。



秦献公在位22年,享年62岁。他没有完成回归全盛时期的秦国目标,这个目标就留给了秦孝公。但是,献公为儿子打下了不少基础,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工作,这些政策让秦国有了缓和之机,有了变法之本。

比如献公废除活人殉葬制度,引入外来人口。这增加了很多秦国劳动力和年轻人口,为国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这样广大的土地才有人种田,巨大的城邑才有人群涌动。比如献公迁国都400里到栎阳,这里地处对魏国作战前线,更加方面指挥复国战争。



这样的君主为后期秦统一六国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献公稳定发展、孝公重用商鞅,这两波策略让秦国有了喘息和壮大的机会,也让秦国多了一条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说自献公开始向下,一直到秦始皇,秦国的君主都是注重人才,贤明优秀的,这与最后的一统天下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秦国就仿佛时刻准备着变法,等待着商鞅到来。

旧主公叔座去世前曾向魏王举荐过商鞅,可是魏王不置可否,真的没有重视这个潜力巨大的小伙子。而公叔座害怕自己失去信任,竟然让魏王杀了商鞅。这一推一拉,让魏王也摸不着头脑,索性只认为是公叔座老糊涂了,毫不在意。这人生刚刚开始,商鞅就逃过一劫,也算是命大。

紧接着,想睡觉时来枕头!公叔座一病直接故去了,没地方去的商鞅正好遇到秦国孝公发布招贤令。这就仿佛上天为商鞅搭好的一个戏台,等盼这主角登场。而台下,就是带头鼓掌欢迎的秦孝公和其身后的千万秦国百姓。当然只有秦孝公是开心的,那些百姓还一脸茫然,浑然不知这秦王求来的人物会给他们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商鞅一身才能、一肚子刑法律令,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百业待兴的秦国却急需他的发挥。眼前推荐的不要,而远处却等着要,这段重要的历史也因为命运巧合产生了巨大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这是因为当时商鞅看到了自己国家的这种政局动荡,所以根据这样的政治情况就确定了这种商鞅变法,目的就是能够减轻一些负税,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第2个回答  2020-12-18
因为秦国历经多年国力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商鞅变法可以快速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
第3个回答  2020-12-18
因为符合当时的需要,秦国刚刚统一,需要稳固人心,而商鞅的这些政策是正确的,是有用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8
因为秦国当时很弱,想要变强必须变法,而商鞅的变法是秦国所需要的,因此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