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制定有效的KPI指标。
为了便于考核,KPI在编制时应遵循SMART原则。S代表具体的,也就是说KPI应该具体、清晰。M代表可衡量的,意味着KPI应该可以被衡量和考核,且不能遗漏关键指标。A意思是可达到的。同时,制定者也应避免指标"中庸"的问题。R代表相关的,表明KPI与工作内容应该紧密相关。T就是基于时间的,意味着KPI应该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考核周期不能过短。
第二,明确方案缺陷,做好补救预案。
如果企业是首次推行KPI关键绩效考核,那么KPI绩效考核方案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员工也需要从自我管理,转型为跟着KPI绩效的指挥棒做事。这个绩效考核方案的磨合期就是问题的高发期。如果考核方案不适用于企业在当前阶段遇到的情况,那就要启动备用方案。老板只有提前准备补救预案,方能从容应对,驾驭企业持续快速前进。
第三,结合多种工具,将KPI应用在实际设计中。
管理者可以采用鱼骨分析法,根据职责分工确定个体与组织利益相关点,再根据岗位找出成功的关键因素制定相应KPI指标。管理者也可以将工作量化,比如从工作要求与时间节点上对KPI进行量化。这里推荐采用PDCA循环法,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然后将成功的指标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需要说明的是,有了KPI指标体系,也不能保证这些指标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真正达到效果,还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KPI考核的配套支持环境。企业能否建立这种配套支持环境,同样是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