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风俗

如题所述

春节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大节,主要习俗有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等。下面就分享一些春节的传统习俗给大家~~

一、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春节期间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这个是我很喜欢的,感觉手工剪窗花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二、写春联

这个我喜欢,我曾经也下手写过。春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好不热闹。

三、扫尘

扫尘这一春节期间的习俗大家肯定不陌生,毕竟已经变成了大家最为头痛的事 了。每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四、压岁钱

春节期间,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五、祭祖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六、除夕守岁

“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七、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习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八、拜年

春节期间,每到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因为拜完了年就会有红包拿呀。春节的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过年好”“给您拜年了”等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春节的故事传说——年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就连保护百姓的神灵也没有办法治服他,于是这位神灵请来了一位名叫“年”的帮手,这位帮手的法力非常高,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鞭子,静静地等待着怪兽的到来。“夕”来临后,“年”甩着鞭子,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夕”惶恐而逃。之后,“年”将他的外套,挂在了门口,等到“夕”再次到来时,以为门口是一个比它自己还可怕的怪物,于是吓得掉头逃跑。之后“夕”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谢“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12月份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以上就是关于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8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除夕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在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会举行舞狮、放爆竹、拜年等活动。在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还要相互走访拜年,以此来表达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民间还有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等庆祝活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