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哪个诗人?

如题所述

“人面桃花”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白话译文: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后世影响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者简介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尤以《题都城南庄》脍炙人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1

“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唐代崔护创作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


成语解释: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语法:

人面桃花主hao86.com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

示例:

(1)人面桃花,是他心中难以了却的情思。

(2)《人面桃花》剧中主人公最后终成眷属,这也未尝不是一段佳话。

近义词:人去楼空

反义词:长相厮守


原文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作品赏析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全诗共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结尾两句则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穿其间,由于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品评价

沈括《梦溪笔谈》: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秖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吴乔《围炉诗话》: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改为“人面秖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作者简介

崔护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所谓一诗定诗名,崔护也以这一首诗,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崔护

第2个回答  2022-08-24

“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者简介: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第3个回答  2022-08-25

崔护。“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于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全诗以“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时同地同景同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


【出处】: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后世影响】: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作者简介】: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第4个回答  2021-08-10

“人面桃花”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博陵崔护》,其含义是男女相见之后互相倾慕,随后两人分手了,由此男子追思往事,怀念与女子共度的美好岁月。全诗如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诗描写的其实是一个女子为了心仪的男子绝食而死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叫崔护,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及第,后来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享受国家俸禄。不过这是后话了,本故事发生在崔护进京赶考时,那时,他还是个满腹诗情的青年,也是人的情感最丰富最激荡的时期。

当时正值五月,阳光明媚,花朵绽放,农村的田野里和房屋周围开满了桃花,好看极了。由于口渴,崔护来到了一户人家敲门求水,当门开后,一位少女走了出来。于是奇特的时刻来临,二人四目相对,顿时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两颗心同时觉得被一种强烈的引力所吸引,无法自拔。就这样两个年轻的心完全被爱情所征服,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他们的内心不断地激荡着、幻想着、憧憬着,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不知道过了多久,崔护见太阳西斜,鉴于当时社会约束人自由个性和恋爱自由的封疆礼教,他匆匆辞别了少女,遗憾离去。至于当时喝没喝上水,对于这次邂逅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年,崔护又来到了这里,见少女不在,而桃花还是一如既往地绽放着,给失落的心情增添了诗意。于是,崔护就在少女住的院墙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告慰自己失去的时光和未能如愿的爱情。但戏剧性的是,少女并非远去了,而是有事临时出去了,当她回来后,就看到了墙上的这首诗。知道自己心仪的男子不仅相貌出众,而且富有诗意才华,少女为自己的出去痛苦不已。她后悔自己错过了一个可以长相厮守的好郎君。后来,少女就得了相思病,绝食而亡。一个弱女子能对爱情做出如此决绝的牺牲,实在是令人觉得惋惜之余又特别感动,一段美好的姻缘就这样因为错误的时间而结束。

几天后,当崔护再来到这户人家时,出来的已不再是少女,而是她的老父亲。他告诉崔护,自己的女儿因为思念过重,已经抱病离开这个世界。崔护听后,一把推开老人,进入到内屋,看到少女的尸体后,不由得抱头痛哭。他恨自己不应该写这首诗,恨自己来得太晚了,恨自己没能挽救两人美好的爱情。但面对残酷的命运,自己又能如何呢?他只能默默隐忍,把自己满腔的情感化为一首首流传后世的诗。

后来,崔护发愤图强,努力写作,在情诗领域成就了一段佳话。崔护的诗清新婉丽,浪漫多情,之所以会形成如此风格,或许跟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有一定关联。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也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