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摘抄及赏析

一定要有赏析!!!赏析!!!

1、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7
1、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第2个回答  2020-07-24
1、改bai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du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zhi多了董乐山的新译dao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第3个回答  2020-07-24
1、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第4个回答  2020-08-30
、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