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海上升明月,还是海上生明月?

如题所述

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译文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扩展资料: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

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是“海上生明月”。

    原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本句中的“生”与“升”的区别。“生”在于“从无到有”的过程,海天交接处,初时并无那一轮明月,随时间推移,圆月渐渐生出升起,“生”字极好的表达了这个效果,生动形象。而“升”只是在于明月的从低至高的变化,并没有“从无到有”的变化。艺术表现力上不如“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8
不:不想说是为了自己
第3个回答  2020-11-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