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喜欢窦唯,不接受反驳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我已经先后三次作答,但是因为个人电脑原因,和世界之窗浏览器的崩溃,都让我还未提交的回答“付诸一炬”,所以我借来以下来自火车怪客ESKARE  博客的内容 对你的问题进行回复。

因为我比较认同笔者的观点,他很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了窦唯的过往,请各位看官围观来吧……

日志 【音乐】谁是窦唯?!

——简谈窦唯音乐的发展阶段及成就

火车怪客ESKARE 

发布于: 2015-05-05 08:31

前段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不经意提到了窦唯,学生的眼中都露出迷惘的神色:“窦唯是谁?”,我不得不介绍他曾是摇滚歌手,王菲的“前前夫”,没想到几天后这个词就在网上因为几张照片流传开来了(这当然只能表述为“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现在的年轻乐迷问“谁是崔健?”我还会以为他可能在故作姿态,但“谁是窦唯”这样的疑问提出真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这正是窦唯目前所要的状态,他现在就是一个活在当下,长在凡尘的音乐隐士。

曾经,20年前不是这样,那时如果一个中国大陆摇滚乐迷不知道窦唯的名字那就非常out了:流行摇滚乐队“黑豹”主唱;“新音乐的春天”;“魔岩三杰”之一;王菲音乐的幕后支持者兼丈夫……,但是这之后,他在干什么?是吃老本泯然众人矣还是和音乐独自前行?他的音乐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很多人其实是不甚了了的。因此笔者就打算通过本文回答这些问题。

1.作为“黑豹”主音歌手和灵魂人物的窦唯 

每一支摇滚乐队都有灵魂人物,“唐朝”是丁武,“黑豹”曾经是窦唯。

在“黑豹”之前,窦唯还在其他乐队待过,1990年代初期北京摇滚乐队乐手相互串场的情况是很多的。随着窦唯的加入,“黑豹”的阵容稳定下来,并且成为一支成熟的“流行/硬摇滚”(Pop /HardRock)乐队,这一切主要是因为窦唯。

乐队的首张专辑《黑豹乐队》(又称为《无地自容》),是窦唯参与的唯一乐队唱片,也是公认乐队最成功的专辑。


上图从左至右分别是“黑豹”首张唱片香港、台湾(大陆CD版)和大陆版(磁带)的封面,最喜欢的是港版,2手CD在某宝已炒到2000元以上。这个封面也是盗版最常用的封面,那是一只桀骜不驯的黑豹,窦唯的形象还是很“摇滚”的,皮夹克,长发的“硬摇标配”——谁叫那个时候硬摇滚/重金属流行呢?


关于这张专辑的分量和在中国摇滚史的影响,我不再赘述,只是有这样一个数据:这张唱片在盗版销量超过150万的情况下,正版唱片的销量仍然接近50万。这张唱片不但是当时大陆 “流行/硬摇滚”音乐的翘楚,就是在今天,放眼整个华语乐坛,她也是这种风格音乐的标杆。而这张专辑最走红的歌曲正是窦唯词曲的Don’t Break My Heart,最大亮点也是窦唯的演唱。

其实“黑豹”的主音吉他手李彤的水平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当时整个大陆摇滚乐坛的状况是吉他好手多,贝斯好手少,好鼓手少,好歌手还是少(而这种状况至今似乎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窦唯,恰恰是那个最好的摇滚主音。

华人演唱摇滚乐,总觉得少了一些欧美歌手的韵味,有些歌手的演唱技法太过正统,不够自由,比如刘欢唱《好风长吟》;有些则是过分粗糙,误以为大吼大叫、能飙高音就是摇滚,比如腾格尔的某些演唱。而窦唯在这两者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在《别来纠缠我》这首歌中体现比较明显。

更为可贵的是,窦唯的演唱既松弛又奔放,激情四溢,没有任何生涩之感。他尤其善于利用头部和胸腔的共鸣,这使他的歌声高亢嘹亮,但又不是那么尖利(不像“轮回”乐队的主音歌手赵卫那样听着让人紧张);需要沉下去的时候又能很低,那种欧美摇滚人声所独有的“磁性金属”感当时只有窦唯能完美的演绎,比如《别去糟蹋》。

可惜的是窦唯和黑豹缘尽于此,失去了窦唯的黑豹,原有的激情和灵性几乎消失殆尽,沦为一支较为普通的乐队。

我常想,如果窦唯当时能继续留在黑豹乐队中,再合作一至两张专辑,不但黑豹的命运会不一样,整个中国摇滚乐发展的面貌也许都会大为改观。因为黑豹的所秉持的“流行/硬摇滚”风格是最能吸引大众乐迷的,对于当时的中国摇滚乐而言,最需要的是一支Beyond式的乐队,而不是“唐朝”;窦唯正是“黑豹”的黄家驹,况且整个黑豹要比Beyond更为硬朗,更符合大陆乐迷的口味。

可是窦唯的音乐趣味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偏爱后朋克/新浪潮(PostPunk/New Wave)音乐,不再想当一个大众偶像。这种歌手自身而言当然是一种成长,但对喜爱他的传统歌迷而言则是一种“自毁”。

窦唯这样的音乐人并非是不能写出容易传唱的作品,黑豹的第一张专辑中不少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除了Don’t Break My Heart,还有Take Care,《怕你为自己流泪》等旋律优美流畅的歌曲,但是他不愿这么做。正如崔健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之后,虽然流行的作品不多,这并非意味着他丧失写作旋律动听的歌曲(如《花房姑娘》)的能力一样。

但那个曾经愤怒而青涩的“小鲜肉”窦唯终究离我们远去了。



2.作为“魔岩三杰”之一的窦唯


1994年春夏之交的华语乐坛最火的话题是“魔岩三杰”和“中国新音乐的春天”。所谓“新音乐的春天”,这个由中国摇滚乐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魔岩唱片(滚石唱片的子公司,原名“魔岩文化”)所创造的概念在现在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炒作,因为直到现在这个春天都没有真正来临。

而且就音乐风格而言,“魔岩三杰”当中只有窦唯真正有所突破——张楚的音乐最为成熟,但他本质上是个诗人,音乐只是包裹这些诗作的外壳,风格并未逃脱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或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民谣风格的影响,演唱上则和李宗盛式的“说唱”风格一致(想起那同样风格更加昙花一现的“外地口音”胡吗个,如今安好吗?);而何勇,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窦唯在这一时期,音乐上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以后朋克/新浪潮为基础,植根于传统中国民乐的音乐风格。

这一改变首先是1993年合集唱片《摇滚北京》中,窦唯以“做梦乐队”名义推出的单曲《希望之光》,这首歌显示出窦唯音乐风格的转向,以阴柔的midi合成器和“凶狠”吉他为主要伴奏乐器,窦唯的演唱仍如“黑豹“时期一样奔放,但旋律上比较婉转,某些乐句不停重复的的“窦式”曲风已初露端倪,虽然编曲制作仍显粗糙,但那种略带杀气,寒意森森的黑色感觉仍然扑面而来。

随着就是窦唯首张以个人名义推出的专辑《黑梦》,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做梦”乐队时期就已完成。这张唱片的气质和黑豹完全不同,比较内敛,虽然仍然有《高级动物》、《感觉时刻》这样比较奔放甚至近乎于发泄的歌曲,但整张唱片的那种悲观自省的情绪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张唱片的音乐风格比较多样化,硬摇滚,疯克(Funk),哥特摇滚(GothRock),新浪潮(New Wave),民谣(Folk)等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被统一在不疾不徐近乎不变的节奏型和典型的“窦式尾音”旋律当中,几乎连为一体,成为一张比较完整的概念性唱片。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窦唯唱片。

1995年的专辑《艳阳天》是窦唯这一时期笔者最为欣赏的唱片,整张专辑的格调比《黑梦》要明朗一些,没有那么多的寒意,却多了几分亮色。但这种亮色仍然是节制而内敛的,甚至是矛盾的,一如唱片封面中那朵冰封的向日葵花。


《艳阳天》的最大贡献是窦唯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我认为他的“民族”音乐风格最终确立正是基于此张唱片,如果说《黑梦》中民乐的影响还不够明显,那么《艳阳天》中的本土化色彩就比较突出了,他为摇滚乐中国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崔健、王勇的新思路。戏曲、民谣在这张唱片的音乐中不再仅仅是点缀和作料,她就是音乐本身。这才是真正的“新音乐”的可能。

比如标题歌曲《艳阳天》中体现的就尤为明显。一声“哟黑”式汉族山歌的喊调在midi的伴奏下显得异常迷离梦幻,窦唯的人声演绎则有着从爆发-呢喃-再爆发的变化,人声和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不再像《黑梦》时期某些歌曲那样显得有些许脱节。听完此曲,有一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苍凉感觉,人生虽苦,但仍能自得其乐,正像我非常喜欢的唱片文案宣传“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

而且这张专辑的概念也比《黑梦》更加完整,从开始的《引子》、《出发》逐渐发散的情绪,到《艳阳天》的高潮爆发,再到末尾《未知》的重新归于平静,整张唱片就如一部歌剧,听完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1998年的专辑《山河水》是窦唯个人在魔岩的最后一张唱片。这张唱片里窦唯风格变得更加自我,已经摆脱了摇滚乐的藩篱,成为了一种新的范式。那是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中国文人式的雅致和陶醉,它不像窦唯的前两张专辑那样不需要任何音乐基础就可以顺利聆听,显得有些“闷”,这张唱片是需要慢慢咀嚼消化的。

撷取一段乐评人李皖老师对于《山河水》的评价:

在开口唱出歌词的专辑中,窦唯最满意的,是《山河水》。

《山河水》也是窦唯最后一次清楚用文字唱出的专辑。但它给人的感觉,比没文字还要恍惚。那种恍惚到了视真若梦、是梦还真的程度。其梦境环环相续,连连绵绵,左右萦回,似永无尽头。听起来是梦,实际上是一段段真实的场景。

很可能,《山河水》是透露窦唯最多秘密的专辑。歌词的写法一如写日记,是自传性的;而音乐的造境,近似民谣的写实。只是因为窦唯疏离的人格,这写实变成一片片沉浮在现实中的梦,难以辨真。但窦唯始终在场,始终在其间活动,人影幢幢,浮起许多面影;流水悠悠,有故事、有对话、有欢笑、有沉醉、有眼泪、有担忧。

爱情的嬉游。如果给《山河水》一个主题,这主题就是,爱情的嬉游。窦唯这一段时光,最多时间是与爱人一起度过,最快乐的经历是二人世界的游乐——在郊野,在乡间,在北京城,在路上,在日常家居生活里。只是,这爱情中点点滴滴的欢乐,身处其中时竟也恍如隔世。山水、情爱、心事、食色、光影,生活中的琐琐细细,遇之变色,醉生梦死……


《山河水》写意式中国山水的封面设计明确的反映了窦唯的音乐转向

1999年后,窦唯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因为他和王菲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终于画上了句号,再也不会因为是“天后”背后的那个男人被人关注了。

番外篇:作为天后丈夫的窦唯

笔者不会在这里探讨窦唯和王菲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有人说,和窦唯在一起的王菲是最好的王菲,离开了窦唯,王菲就回归于一个普通歌手了。这话我只能部分同意,因为这么说不但是对王菲本人的不公平,也是对王菲幕后那班出色音乐人的无视,如香港的C.Y.KONG,Alex San,刘以达;台湾的杨明煌、黄国伦……公正地说,这一时期的王菲在窦唯及其一帮北京哥们(比如张亚东)的影响下,表现出音乐口味的多样化和另类化,为王菲的音乐增添了很多别样的色彩。但没有窦唯的王菲仍然是王菲,我个人认为甚至王菲最好的粤语唱片《十万个为什么》和最好的国语唱片《天空》,以及很多人喜欢的《寓言》、《玩具》恰恰窦唯参与得很少,这至少说明王菲离开窦唯并非是玩不转的。

而那一时期打着“王菲作曲”标记的音乐,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窦式风格的王菲演绎版罢了,比如《浮躁》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尤其标题曲《浮躁》从词到曲活脱脱就是《艳阳天》的女声版。


3.作为音乐隐士和开拓者的“玩家”窦唯(1999-)

离开了大众视野的窦唯并未就此消沉,他的音乐作品反而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他个人或者以乐队名义发行的唱片超过40张,可谓“著作等身”了)。娱记们不再关注他,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做音乐,并且借此开心的“玩音乐”,攀上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窦唯常常和不同的乐队合作如“译”(《幻听》、《雨吁》);“不一定”(《一举两得》、《三国四记》等数字命名系列专辑……);“暮良文王”(《暮良文王》、《相相生》),FM3(《镜花缘记》、《后观音》)……也与别的歌手合作:如因《中国好歌曲》而名声大噪的莫西子诗共同推出了唱片(《天宫图》)。并为多部电影配乐(《我们俩》、《李米的猜想》,《我最中意的雪天》……),当然也有不少单独推出的作品如《八段锦》,《佐罗在中国》,《殃金咒》……他的音乐风格也因此变得有些繁杂:新民乐/氛围/爵士融合/即兴/死亡金属……等等,也难以一言蔽之。他不再开口演唱完整的歌词,开口也几乎只把人声当作一种乐器使用,他更愿意操弄他所谙熟的笛子和鼓(后来还有古筝),以及他那越来越出神入化的midi。总之,这一时期窦唯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与实验色彩,也越来越自我,而窦唯也不再是一个音乐个体,他成了一种音乐现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还是从他被人广泛称颂的新民乐开始,这些年来“新民乐”之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烂俗,须知,“新民乐”或“民族化”的流行音乐并非是简单的把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起来进行编配,再加上几个穿旗袍的美女演奏;也不仅仅是Hip-hop或Disco节奏加上所谓“民族唱法”,再来两句“药药切克闹”就可以的。我所认同的“新民乐”是那些较少甚至没有商业包装,更具探索性和个性色彩的民族/流行/西方古典融合为一体的音乐。

这方面音乐的代表学院派出身的代表如何训田(《黄孩子》、《阿姐鼓》)、刘星(《一意孤行》、《无所事事》);海外的刘索拉(《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谭盾(《西北组曲》、《天·地·人》)等等,这些经过严格科班训练的音乐家在实践他们“新民乐”的时候往往是化繁为简,在音乐的编配、曲式上都尽可能的简约(刘索拉和刘星、何训田不太一样,她更偏重于现场即兴音乐,比较爵士化,这倒是和窦唯+“不一定”乐队比较像,谭盾更多的是把民乐作出西洋交响曲的感觉)。而非学院派的窦唯等人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编配和演奏上都如巴洛克般纷繁复杂,这倒是个值得分析的现象(就像受过良好教育,成员全部拥有大学学位的Rolling Stones乐队经常穿着破烂,喜欢扮小混混;而在利物浦小巷长大的的The Beatles乐队却总是显得彬彬有礼,像绅士)。

中国民乐少有笔者听不懂的,但面对窦唯的新民乐我曾经很有一种无力感,因为笔者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涵义,虽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但乐曲的表达却难以形容,不知道其妙在何处,正如我面对勃拉姆斯、或是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西洋古典音乐。因为在这些唱片里,我们很难听到那熟悉的“窦式旋律”,这些音乐并不是我们平常听到的那些旋律为主的音乐,带有很强的实验色彩。


他和乐手王晓芳和文斌合作的《暮良文王》(2003)及其续集《相相生》(2004)在这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在音乐形式上,窦唯以midi泛音的Ambient(氛围音乐)为基础背景,各种民族乐器轮番上阵,为民乐带来全新的感觉,

后期的《笛音夏扇》、《箫乐冬炉》(2012)等专辑,Ambient和民族乐器(这一时期窦唯的民乐器主角是古筝)则有机的融为一体,再无你我之分,也许可以称之为“民族氛围音乐”。

从音乐所传达的意趣来看,窦唯的这些新民乐和刘星的《一意孤行》和《无所事事》近似,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士”音乐,是那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琴声和现代midi音乐、吉他、鼓(包括采样)拼贴起来,达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

如果说早期窦唯和张亚东早期的midi音乐还有一些稚嫩的话,到了后期窦唯的midi已经完全成熟了。在他2003年以个人名义发行的专辑《八段锦》当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弥散和飘逸的midi泛音显得非常的放松而又严整,那几首标明是1995年所作的乐曲旋律虽然依然动听,但整体感觉明显不如其他后期创作的几首乐曲,就像是儿歌一般(也有说这几首曲子是窦唯和张亚东在《艳阳天》和《山河水》弃用的边角料,故而如此)。

窦唯和“不一定”乐队推出的一系列以含数字的“双唱片”专辑,更接近于爵士和民乐融合的所谓Fusion音乐,窦唯(鼓手)和文智涌(小号手)、刘效松(打击乐)、龙隆、陈小虎(吉他手)这些乐手的演奏合奏即兴感很强,在这些专辑里,音乐几乎模糊了主副旋律之分,甚至故意追求不甚和谐的和声,但这样的音乐听来却并无任何别扭的感觉,这是笔者聆听Miles Davis或是ECM的某些爵士乐,如Keith Jarrett才有的感觉。

当然笔者并无意拔高“不一定”的音乐成就和窦唯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窦唯加入之前,“不一定”乐队就一直是崔健推崇的所谓“Free Style(自由风格,注重现场即兴发挥的音乐,比如Jazz,比如R&B,比如电音舞曲)”忠实实践者,这样的玩儿法在中国极少,但在欧美,这样的组合是很多的,熟悉后期爵士乐(特别是Cool Jazz)的乐迷对此绝不会陌生。但是在窦唯的加入后,“不一定”乐队有了新的玩法,乐队在合成器、以及鼓的方面受到了窦唯的较大影响,特别是鼓的节奏。甚至可以说,“不一定”很多乐曲的整体走向都是由窦唯鼓声所创造的节奏所决定的,这些看似散漫实则规律的节奏,超脱了旋律成为乐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窦唯对于“不一定”和Free Style的贡献,这对于听惯中式流行音乐的乐迷可能较难理解,“节奏是音乐的骨髓”,Peter Gabriel(著名摇滚乐队Genesis的灵魂,世界音乐家)早就这么说了。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听听《五鹊六雁》(2004)以及《八和九生》(2005)这些唱片感受感受。

窦唯和“译”乐队合作的几张专辑风格最难把握,变化特别大,从《幻听》(1999)以真实乐器为主,融合窦唯早中期曲风的硬式摇滚风格,到接近《艳阳天》,以合成器midi与真实乐器参半的《雨吁》(2000年制作,2006年发行)(这两张专辑的可听性都很强),再到2011年全盘电子化的《口音》,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但有一点是一致的,窦唯都在这些唱片里发声演唱了,还是“主音”(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队主音,前面说过,窦唯的嗓音更多的是被当做一件乐器使用),《口音》的音乐是弥散的,主旋律几乎不可闻,而是由一个个“音块”构成,而每个midi音符也似乎被无限延长,极似德国老牌电子组合Tangerine Dream(“橙梦”)和氛围音乐鼻祖Brian Eno的音乐,实验性极强。

这期间,窦唯还创作了不少电影音乐。虽然电影音乐的表达因为要跟随剧情,往往在表达上会受到很多限制,但电影音乐所追求的画面感也恰恰使窦唯所擅长的Ambient大有用武之地,从《我最中意的雪天》(1999)到《我们俩》(2006),再到《李米的猜想》(2007),Ambient一直弥漫其中,极有感觉。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这些电影音乐在风格上有着太多Brian Eno的影子,窦唯的音乐实验在这方面也并未逃脱Brian Eno所创造的范式,并未有突破。

当然,作为电影音乐,这些音乐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尤其是《李米的猜想》,加入了云南民族音乐色彩的音乐尤其动听,让人百听不厌。

《武侠》的配乐《迷走江湖》(2011)在这些电影音乐中显得比较另类,更接近于窦唯的中期风格,鼓声和吉他有点《幻听》的味道,听起来让人血脉贲张。当然合成器仍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窦唯最新的一些唱片如《殃金咒》(2013)和《天宫图》(2014)似乎在形式上走的更远,《殃金咒》从风格看,应该创作于和《迷走江湖》同期,但却是一气呵成的45分钟音乐,由狂暴的吉他Riff贯穿乐曲首尾,带有浓厚的死亡金属(Death Metal)以及硬核(Hard Core)地下音乐(Underground)色彩,歌词则是含混的佛教的经文和咒语,听之让人目瞪口呆。

《天宫图》在形式上延续了《殃金咒》一曲到底的做法,52分钟的音乐没有停顿,基本是一曲长篇“太空氛围民乐”,更接近Tangerine Dream的风格,比如专辑Zeit(1972)。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评价窦唯说“他的成就,没有几人能达到”,这个话放在整个华语音乐圈应该也不为过,虽然他的音乐风格还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还欠缺一些野心和彻底的解放。但他这种勇于开拓、敢于寂寞的音乐精神,放眼华语乐坛,似乎真的无人能敌,我相信他还能走的更远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7
其实还是看个人的吧,这个是不一定的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