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

如题所述

边塞派

王昌龄是边塞派诗人,以高适、岑参和王昌龄为主,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写边塞的诗人

高适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这有其家族背景因素。高适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旧唐书》又云:“有唐以来,作者之达者,唯适而已。”“达”在高适身上,一指他在仕途上的“显达”。他数任地方大员,世称“高常侍”。又指他在国事上的“达识”;他的诗气势恢宏,思想深刻,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_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_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开篇“汉家烟尘”是“以汉喻唐”。这是唐朝边塞诗常用的曲笔。如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明面上说汉武帝,实际指唐皇。

高适的.“达”,也有“豁达”之意。这在《别董大》一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

岑参在人生际遇上与高适有共通之处,诗亦有豪迈“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有直言“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不同之处在于他个性好奇,形成了他诗歌突出的特点。他描写的塞外景象,新鲜奇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读时好像看到作者眼中闪烁着兴致勃勃的光芒。

岑参最出名的诗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其中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百考不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