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像母亲的诗句

如题所述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乙亥杂诗》

译文:

2.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

3.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译文: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扩展资料: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龚自珍

百度百科-李商隐

百度百科-白居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5

1,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3,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4,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8,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____王冕《墨萱图·其一》

9,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

10,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____与恭《思母》

11,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____王建《渡辽水》

12,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3,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____白居易《母别子》

14,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5,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____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6,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____李白《豫章行》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其他角色——主要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功能。这里就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问题。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的角色地位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确定。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工作,教书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08
你好,她是滋润我们祖国的花朵,她的招标投标园丁、饲料我们成长,传授知识和中等身材。她有一条棕色、卷曲的、白色的框架,高高的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组成。和一个嘴巴和一双巧合的敏感的耳朵。她随和的人,在课堂上非常认真。演讲后,她常常把生活上的问题或一些例子来剖析历史故事,描写老师外貌的句子让我们学习知识,听故事时,我不能。

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

老师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是她滋润着我们这些娇嫩的祖国之花,她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哺育我们成长,传授我们知识.她,中等身材,有一头棕色的卷发,洁白的瓜子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罩着她那双沉稳得来又明亮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以及一对灵敏的耳朵。她平易进人,上课非常认真。讲课时,她常把难题用生活中的事例或者一些历史故事来分析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学知识,使我百听不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