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诗文作者典籍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8.2(6141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8.3(5020人评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7.9(2029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送别
作者:王之涣 8.2(1200人评分)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宴词
作者:王之涣 7.9(324人评分)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九日送别
作者:王之涣 7.5(163人评分)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王焕之的诗仅存六首,分别是:

    《登鹳雀楼》    

    《凉州词》    

    《横吹曲辞·出塞》

    《送别》    

    《宴词》    

    《九日送别》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04
《登鹳雀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第3个回答  2017-12-06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722年与李氏结婚;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742年在任期内去世。

1、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2、古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第4个回答  2019-07-04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