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出自《论语》和《孟子》的成语,故事,名言

如题所述

《孟子》斜说之一:王好战4
云遮世说编写
【原文】(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故事】孟子去拜见梁襄王。完事后出来,就对人讲:“这家伙打老远看见,就没个国君样;走到跟前细看,更是个二楞子,看不出他怕什么,浑不吝。见面没寒暄,冷不丁问我:‘怎么着能安定天下?’
“我说:‘天下统一了自然会安定。’
“他又问:‘那你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个人是我吧?)
“我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就你?歇菜吧!)
“他又问:‘不爱杀人?这样的国君谁怕他呀,谁愿意跟他混呀?’(为嘛呀?你胡吹啥呢?今天才换的厨子不错)
“我说:‘天下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见过禾苗生长的样子么?七八月间天气干燥,禾苗枯萎,干得跟根柴草一样,看着就像没救了。可转眼间天上风云突变,风起云涌,哗啦哗啦下起大雨,禾苗立马就精神起来,蓬勃生长。像这样,谁能挡得住压得服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爱杀人的;老百姓可悲得就像七八月的禾苗。如果突然出现一个不爱杀人的国君,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望着他来解放全中国了。(你)真要像这样,老百姓归顺你,就像水流向下直奔大海一样,澎湃激荡,谁能挡得住呢?”(你当各国海关是空气?偷渡可以随便变成大规模叛逃?等等,襄王好像没在听我口沫横飞?他嘴边流着哈喇子,想着吃啥呢吧?)
【乱弹】所畏,有些人(比如傅佩荣、课本)把这个词翻译为“让人感到畏惧的”,意译为“君主的威严”。简直是根深蒂固的受虐狂心理!孟子何曾怕过谁?整本《孟子》只见他训斥人,见过他受气的么?让孟子感到畏惧?啊呸!
更多的人(比如南怀谨、两个网上浏览的版本)把“所畏”翻译为“害怕的人(事)”,意译为“谨慎事奉的诚意”——这才符合孟子看人的眼光。估计是梁襄王见到孟子的时候,没有表现出礼贤下士的谦虚态度,一下子就惹恼了孟子——前两句是因果关系,为嘛说你没有君王的样子,就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你祖爷爷魏文侯见了人才总是陪着小心,反过来,肆无忌惮的君王死得很难看多了去。
实际上,有人开玩笑说,君主才是第一高危职业,并煞有介事地统计了历代有多少君主,死于非命的所占比例——不用你写这个论文,三国时一个故事就可以说明问题。曹丕跟曹植争当太子,后来曹操决定了让曹丕当。消息传来,曹丕喜极失态,抱着辛毗的脖子说:“辛先生,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回家后,把这事告诉女儿宪英。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宪英便感叹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以不怀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亦不可以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戚的时候竟然表现得如此喜悦,又怎会长久呢?魏国又怎能昌盛?”
我们很多人的政治智慧还比不过一个年轻女娃,谈什么老谋深算,说什么深谋远虑?
要说,这魏国还没有“梁国”这一别称的时代,两位君王还是比较像孟子理想中的君王的——他们都知道尊重士。魏文侯太子路遇田子方,忙下车行礼,田子方却不搭理。太子恼了,就说:权贵该牛气,还是平民该牛气?子方说:当然是平民该牛气!权贵怎么敢耍大牌?国君耍大牌会亡国,大夫耍大牌则会亡家。一旦权贵失国失家,会有很多人落井下石地抢着清算他们,那时,他们想当个平民也当不成。我平头百姓玩牛气,得罪你怎么了?你想收拾我,我蹬上我的破草鞋一抬脚换个国家继续耍酷。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太子被说得张口结舌,一下就老实了。
而梁襄王不但无知者无畏,还在做着自己碾压天下的春秋大梦。他爹梁惠王被周遭各国轮番摁在地上蹂躏,总算知道了狼是个麻麻子,对有些本事的人才客气了,可惜还没来得及把孟子的革命新理论应用到实践,挂了。梁襄王被太长寿的老爹压了几十年(活了81岁,在位50年!),这一上来,正准备好好顺顺心气呢,孟子那套唧唧歪歪哪里听得进去?后来三国时的孙皓比他还拧巴张狂——已经被俘虏了,嘴还硬得梆梆的。
晋朝皇帝司马炎接受孙皓投降时,司马炎指着大殿上的一个空位,说:“我设下这个位子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司马炎说这话,当然有资格。按理,孙皓听了应该羞愧才是,可孙皓昂着头,大声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么一个位子,等你很久了。”司马炎还没说什么呢,一边的贾充发话了:“听说你在南方经常挖人眼珠,剥人的面皮,有没有这样的事呢?”贾充想说,就你孙皓这样暴君,不落到国破成囚的地步才怪呢,现在你还狂个什么劲?可孙皓一句把贾充咽个半死,“没错,我经常这么干。对那些不忠君王的,就要这么干!”(当年魏帝曹髦带着几百号人就想杀掉专权的司马昭,贾充调派军队前去阻挡,最后杀了曹髦)
这一段还有几点比较好玩。
比如,苗是个嘛玩意?孟子自以为很形象的比喻,襄王就清楚么?这家伙要是懂的话,后世就不会出现“何不食肉靡”的疑问,也不会有不识稻而三日不出的故事。(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
据说,孟老教授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好不容易把自私心贼重的梁惠王说得有点回心转意了,思想有点靠近孟子的“王道”,准备在魏国建设“王道乐土”——他先上西天极乐世界了!
孟子只得重打鼓,另升堂,再教育魏国的下一任领导吧。可只见了这一面,孟子就决定转战齐国吧——梁襄王实在不是块料。亚圣搞教育,都需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才算是一乐,见了庸才蠢才也没辙,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赶情这家伙比亚圣更厉害?
总之,孟子的梁国建设方案至此宣布:彻底泡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