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哪天?还有“四立”都是哪几天?“两分两至...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通常发生在3月20日至22日之间;夏至则在6月20日至23日之间;秋分大约在9月22日至24日之间;冬至则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1. 春分
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通常在公历3月20日至22日发生(例如2019年的春分是在3月21日)。
2. 夏至
夏至到来时,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一般发生在公历6月20日至22日(例如2019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
3. 秋分
秋分时昼夜再次平分,通常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例如2019年的秋分是在9月23日)。
4. 冬至
冬至表示冬季的开始,一般发生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例如2019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
“四立”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
5.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2月3日至5日(例如2019年的立春是在2月5日,也是春节)。
6. 立夏
立夏代表着夏季的到来,一般发生在公历5月5日至7日(例如2019年的立夏是在5月6日)。
7. 立秋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例如2019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
8. 立冬
立冬则意味着冬季的开始,一般发生在公历11月7日至8日(例如2019年的立冬是在11月8日)。
“两分两至”指的是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这四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四立”的时间已经在前面的条目中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判断是以农历为基准的,而公众通常所说的“洋历”指的是公历。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农民在农耕时代用来观察太阳运动、判断季节变换对农作物影响的知识体系,因此都是以农历日历来确定的。公历是西方社会的纪年方式,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和纪年。尽管如此,农历并未被废除,现今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二十四节气等,仍然以农历为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