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到牛屎,把自己的家与牛栏写在一起,这么写的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8
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太畅销了,要想超过他已经不可能,除非苏东坡写一个《林语堂传》。

鲁迅把林语堂看作西崽,是不是眼光颠倒了?他给人的印象是东崽呀!东方生活的崽,东坡的崽。因为崇拜东坡,他把自己带进去太多,行文无一处不洋溢着这位快乐天才

(gay genius)

的快乐。要知道,林语堂称赞苏东坡是集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文于一身,而智慧和温文都是退一步的事。所以,如果一定要批评他的东坡传,那就得说,林语堂的兴致未免太高了。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但苏东坡的确是有趣的,而且经常有那么好的兴致。赵瓯北说他“风趣涌发,忍俊不禁”,反映到诗里来,随处可见。我们不妨来读他两首小诗,一首是早年所作,一首写于晚年。

嘉佑七年,苏轼二十六岁,在凤翔府签判任上,曾至眉县决囚,作《郿坞》。郿坞是东汉末年董卓的老巢,《三国志》
第2个回答  2020-10-18
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是具有欺骗性的,有的欺骗很大,有时欺骗很小。而大多时候,我们一起感悟人生骗别人说我很好,只是一个换个形式在说“爱”。

爷爷患了骨癌,去世前的多半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当时还小的我常听到他的呻吟,就问他:“爷爷,你很疼吗?”爷爷攒出一脸笑容对我说:“不疼、不疼。”过了一会儿,又问:“是不是我吵到你了?”我不好意思地跑掉了。从那之后,我在家很少听到爷爷的呻吟声,后来学医的我才知道骨癌的疼痛对人体是怎样一种折磨。因为爱,可以忍受巨大的疼痛,因为爱,所以撒谎。我一直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紧紧握着爷爷的手,陪在他身边。

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爸爸买了双皮鞋,结果买小了(后来妈妈告知我),试穿鞋子的爸爸却一直说很好,合脚。后来发现他很少穿,问其原因说鞋子因为女儿买的舍不得穿。每当看到那双保养得很好的皮鞋,我内心都有想哭的冲动。

在这冷冰冰的恶言相向的世界里,让你坚持活下去,维持生活体温的,有时候正是无数大大小小的谎言,失败失意后他人给的拥抱,不合脚的皮鞋,不善言辞的父女留给彼此的信,那些没有被揭穿的话都成为了被证明的隐忍的爱与包容。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如此熟练对深爱的人撒谎,不是为了敷衍与应付,而且我们早已明白,生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获得真相而来的,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幸福
第3个回答  2020-10-1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2][3]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4][5][6][7]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5]。[8]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画像来源:中华英烈祠[9])

本名
苏轼
别名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苏玉局[10]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
人物关系

王弗
妻子

王闰之
妻子

苏迈
儿子

苏洵
父亲

苏辙
弟弟

佛印
好友

黄庭坚
好友

王朝云
侍妾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同步教学,想要成绩好,预习先走起
共71集
5490热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学课程
共69集
3万热度
快速
导航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亲属成员

个人作品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他一生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
8个视频 | 13万次播放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12] [13]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14]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5]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16]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17] 好美食,[18]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9] 好品茗,[20] 亦雅好游山林。[21]
苏轼为何贬低汉武帝与卫青?他反对的其实是汉朝制度

狐狸晨曦
赞7
阅读966
200年后,我孙子的孙子终于替我还清了房贷

看鉴
赞484
阅读7.1万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

写乎
赞74
阅读1.8万
广东人啥都吃,竟然被韩愈、苏轼证明了?

看鉴
赞7
阅读2649
苏轼赞扬周瑜,贬低卫青,那么他又会如何对待岳飞?

狐狸晨曦
赞2
阅读1327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苏轼像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22]
第4个回答  2020-10-18
鲁迅把林语堂看作西崽,是不是眼光颠倒了?他给人的印象是东崽呀!东方生活的崽,东坡的崽。因为崇拜东坡,他把自己带进去太多,行文无一处不洋溢着这位快乐天才

(gay genius)

的快乐。要知道,林语堂称赞苏东坡是集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文于一身,而智慧和温文都是退一步的事。所以,如果一定要批评他的东坡传,那就得说,林语堂的兴致未免太高了。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但苏东坡的确是有趣的,而且经常有那么好的兴致。赵瓯北说他“风趣涌发,忍俊不禁”,反映到诗里来,随处可见。我们不妨来读他两首小诗,一首是早年所作,一首写于晚年。

嘉佑七年,苏轼二十六岁,在凤翔府签判任上,曾至眉县决囚,作《郿坞》。郿坞是东汉末年董卓的老巢,《三国志》的董卓传记载:“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苏东坡诗云: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衣中甲厚”是指董卓怕人行刺,常穿厚甲护身,所以诛董时,骑都尉李肃先以戟刺,不入,终被吕布所杀。“坞里金多”是说董卓死后,发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縠,纨素奇玩,积如丘山。两句写董卓自恃防身有术、毕老有方,而横行无忌。写到这里,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后面两句。“英雄”当然是反语,董卓是陈寿所说的,“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世间英雄,哪有一个像他这样呢?比不上他呀!因为他“脐脂自照不须灯”。董卓的下场是一幕荒诞剧:

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后汉书·董卓传》)

肚脐眼的确是一个插灯芯的不二选址,但我一直怀疑,一个胖子的肥油是不是真的能够点得着,烧不完?一想到历史上这幅画面,苏东坡笑了。他说,这下好了,作为一个万物皆备于我的典范人物,董卓连去地狱的路上都自带手电筒。他像高尔基的丹柯,燃烧了自己,带来了光明,只不过,这是独享的光明。

苏轼画像 |(清)叶衍兰 绘。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第二首写于海南贬所儋耳(即今天的儋州),诗题有点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下面是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东坡时年六十四岁,到了天涯海角的绝境。“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与程秀才书》)可是他洒脱依旧,与土著打成一片。“诸黎”即“子云、威、徽、先觉”四位黎姓人家。“问”有“访”的意思,此处直做“询问”解释,义似更胜。“问”什么呢?问“我家在哪里?”事实上,问也白问,因为人已经半醒半醉,对别人的指点总是不得要领。还是一步步走吧,却走入竹刺藤梢迷了路。终于清醒些了,想起来以牛栏为定位,以牛屎为线索,踉踉跄跄回家去。

牛屎是回家唯一的方向。纪晓岚评此诗,以“牛矢”俚甚。王文诰反驳说,这是偏见。《左传》写过“马矢”,《史记》写廉颇“一饭三遗矢”,都是据事直书,未尝以“矢”字为秽,而代之以文言。其实,“牛矢”如今早已是非常文雅的措辞了,据事直书应该是“牛屎”。

“家在牛栏西复西”,后三字尤妙。走呀走,西复西,音节饶有一脚高来一脚低的姿态,也表示家怎么那么远,走走就到,就是不到。此诗写醉态可掬,而老境可哀。迷而问,问仍迷,也因为家其实不成个家——“醉来何处归,归去无何有”(《载酒堂》),只有当地人帮忙盖的三间茅屋“槟榔庵”。

诗中的“竹刺藤梢”,与荔枝槟榔同生南国,却是东坡人生道路上荆天棘地的写照。我读《东坡志林》中的“辟谷法”一则:

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

什么好办法?吸食阳光以疗饥也。苏轼说得一本正经。他的有趣未尝稍减,哪怕在落魄到不能再落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