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多指的是一种国家选拔与任用官吏的政治制度,但这种说法又不是很恰当,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正式称谓是九品中正制,它和之前汉代的察举制,之后的科举制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只不过由于九品中正制中最主要的执行者很被执行者几乎都是出自士族门阀,也就是说士族门阀掌握了为国家选才的权力,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而存在。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门阀制度的形成。门阀制度追根溯源的话,是始于东汉,由于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得到地主豪强的支持才得以平定天下,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便大封有功之臣,使得地主豪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加强且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在经济上大量兼并土地,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到了东汉后期,经过长期的酝酿,演变,门阀制度开始萌芽。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于公元220年设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取代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在我看来,此举也标志着门阀制度的正是确定!为何这样说?我们可以看看九品中正制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大体就是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须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高望重(由于经过东汉一朝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员几乎都出自于地方豪强),然后大中正再选一个小中正,大小中正就是这一地区选官的负责人,他们负责定期对本地区人才进行品评,并将各州郡的人才分为九等,然后将结果递交朝廷,朝廷按照品评的成绩进行任用。

而其中对人才品评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对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的品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不管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其主要对象都是当时各个地方的地主豪强。所以通过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地主豪强进一步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摇身一变成为影响中国四百年的士族门阀。


司马氏篡魏建晋后,由于司马氏本身就出自士族门阀,所以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得到其他大家族的支持,司马氏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通过一些列的政策维护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士族门阀制得到了巩固。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在司马政权摇摇欲坠之际,又是得到了南北士族的支持与帮助,司马睿才得以在江南延续司马家的统治,然而此时的司马氏已经式微,以王,谢,桓等为代表的士族门阀主导了朝廷,甚至超越了皇权,此时的门阀制度达到鼎盛,士族门阀已经可以左右皇帝废立,甚至可以取而代之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门阀本身的腐朽,他们开始耽于享乐,不屑于政务军务,尤其是淝水之战后,庶族将领开始崭露头角,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庶族出身的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虽然此时的士族门阀依旧享有很多特权,掌握很多权力,但从此庶族出身的人才开始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开始与士族对抗。后来隋文帝一统天下,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士族门阀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国家选才的唯一标准,“取士不问家士,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萌芽于东汉,产生于魏,盛行于晋,衰落于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最终消亡。


其实说白了,门阀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选官制度,士族门阀出身的人生来就注定可以做官,而庶族平民出身的人,即便再有才华,也几乎不会受到重用,除非遇上同样是庶族出身的曹操这等用人不问出身的英明雄主,否则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庶族平民的人其出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俗话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也可以称为士族,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与士族结合在一起。但是没有起到人才选举作用,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封爵与官位,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第2个回答  2020-12-02
魏晋南北朝选官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官员推荐,所以官位被部分人垄断,形成门阀。
第3个回答  2020-12-02
门阀制度是封建思想等级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历史时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4个回答  2021-02-07
如果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可以去看看田余庆先生的书,他是研究这段历史比较出名的历史学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