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去世后把骨灰扬在黄河里就行,这样真的可以吗?

如题所述

父母说去世后把骨灰扬在黄河里就行,这样真的可以吗?

认为可以,咱们只要做到厚养薄葬就行。做子女的只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孝顺他们,那才是为人子女的孝,等到父母百年以后又何必去在意怎样去葬他们呢?那些"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行为可耻、甚至让人看不起……

我的想法就是,在我干不动活了的时候,我的子女们只要不嫌弃就行,哪怕让我一日三餐能吃饱,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就行,死后骨灰随处撒,人死了就了了,何必呢……

我觉得应该可以的吧。我父亲去年去世,生前父母商议好了,走后海葬。父亲去年7月31日离开了我们,八月份我们兄妹和亲属跟随政府组织的海葬仪式,到了辽河入海口进行了海葬,我亲手把装有父亲骨灰的特制骨灰盒,通过线绳慢慢的置于入海口的辽河水面上,此时此刻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很清楚我的手一松是什么结果。所以好久好久不想松开手,最后我说了一句“爸爸我永远爱您!”然后松开了手……。站在船上看着父亲的特制骨灰盒(硬纸板制作的)向大海的方向飘去,心如刀割,呼唤着爸爸……

家族里父亲开创了海葬的先河,我很敬佩父亲对自己去世后的抉择。

其实人死后通过高温火化,已经没有了任何污染,无论什么样子的殡葬都是一种方式,可中国没有私人土地,墓地也是年限限制,我们这一代都是一个孩子,用老人的话讲,未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人来墓地扫墓,到了期限不交费,人家直接给清理了,与之被清理,还不如有一个永恒的落脚点,所以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世好好孝敬父母,祝天下的老人 健康 长寿!

流着泪写的!

我就是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我的母亲早两年去世的,骨灰在殡仪馆存放两年后,父亲去世了,我们遵照老人遗嘱,租了一条船,买了鲜花,把骨灰和鲜花一起撒到了松花江里。本以为船主对这有忌讳呢,打算偷偷撒,谁知船主一看就明白了,很开明,还把船开到江心,环岛一游。他说每年都有好多租船撒骨灰的,这都成了船家的一项生意了。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迷信心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个进步。其实,从土葬到火葬,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从原来的不解、抵制,到现在的已成定式,这个过程也是经历了传统与创新的博弈,哪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旧事物的终结。想一想,火化后的骨灰,只是一小部分收集起来,其他的都是当成垃圾扔了,买墓地,存放骨灰,只是人的一种心理安慰。但也是一种永远的牵挂,如果家里人都出来工作了,老家没人了,远的还每年回去祭拜吗?出国的就更回不来了,等到孙子辈的,谁还顾得上你啊?所以,为了不给子女添负担,也要不留骨灰。

可以不可以,只是观念问题

前年去青海贵德,在贵德黄河桥头不禁被清澈河水,水天一色的风光所吸引,停车下桥,发现岸边有很多纸灰堆圈和烧过的衣物,不远处还有几堆人在烧纸哭拜,感到与美景不太相符,引起好奇心,遂在吃饭时趁机问当地人请教。

据说,当地近年来风行起的一种殡葬方式,就是家人遵从遗嘱将死者骨灭在桥头洒入黄河,以后节忌日后代亲友前河边祭奠即可。

这源于贵德地处汉藏交汇他区,过去藏族逝者置筏顺水河葬的现象随现代意识的增进已荡然无存,但其不留遗体的观念却影响了汉族。加之当年周总理对后事安排的榜样,总理的威望足以令多人效仿!

现在,当地不少人,出于爱护子女后代或环境考虑,越来越多人立遗嘱不留墓地,不要墓碑,将骨灰洒入黄河而葬。

百善孝为先,顺为孝先,尊从老人遗愿也是尽孝表现,厚养薄葬符时代观念。驾鹤西去,音容宛在,只要时刻不忘养育之恩,劳记谆谆教诲,把老人的传统美德永传后代,这才是哀思的精髓。墓碑不过是形式。

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尊重老人的意愿,是最好的安排。我不知道你父母是否有宗教信仰?一般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说信佛教,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不灭的,人死后只是留下了一个躯壳,这个躯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这个躯壳是不在乎的。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个躯壳,都无所谓。所以不用纠结那么多,按照父母的意愿做就可以了。

首先,还是一句话,老人的遗嘱听从就是了,没有那么多忌讳。不管怎么说,老人的心愿,就随他吧。

我们尊敬的周总理的遗言就是不占国家一寸土地,把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由他的妻子邓颖超完成了遗愿。

我的父亲也是个老党员,退休后身体一直都很棒。谁也没想到,癌症找到了他。我们几个孩子怕老人知道难以接受,共同商定隐瞒病情。病急乱投医,有人说买墓地可以为老人祈福,擅自做主偷偷买了。实在瞒不住时,老爷子的遗愿是不买墓地,树葬就好。知道已经买了,没有再说什么,但是要求身后不大操大办,不摆花圈,不通知亲朋好友,不接收礼金我们都一一照办了。

我跟孩子聊天时也说过,如果我死了,只需要把骨灰洒在黄河就好,买墓地就是浪费,如果想祭奠时,到黄河边 旅游 一圈,就当是尽了孝心了。

不是咱有什么高尚的品格,不愿意在死后再给孩子添麻烦。实在话,买个墓地也就是两辈人去祭奠一下,再往后的孩子们能不能想起来还是后话呢。现在人口流动这么大,不定孩子在哪个城市发展呢,哪有时间和精力来祭奠,时间长了和无主的有什么区别。

几万块钱买一块地,不但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值当的。玩笑话,多买几斤肉吃到肚子里有多实惠呀!

遵从老人的想法,就是最大的孝了!

这样做事的父母一定是读书较多明智的老人。我就一个孩子,只希望孩子过的好,不想给孩子任何压力,我两夫妻早就说好,谁先死骨灰放在花瓶里,双方死亡后一起撒在河里,随着河水看河山大川。

我姥爷没儿子,就我母亲三姊妹,被镇上人看不起,被亲弟兄骂绝户。

外公生病放命的时候,母亲姊妹几个买好墓地,做好寿材。结果是老爷子多年不来往的侄儿来了,拉着快咽气的姥爷,说死了也要背回家。很奇怪,连夜拉上姥爷回家,楞是进了镇子才咽气。

这下好了,人在他弟兄家里,事都是他侄儿操办,九零年我母亲三姊妹每人五千掏给他侄儿,当地看坟人看的日子是十一天后…一场丧事下来出的五千不算,每个人身上能搜刮的全搜刮了。

以后每年上坟,钱是钱,礼是礼,婚丧嫁娶盖房装大门,盖个厨房都要请,组不清楚了。第一次盖房姊妹三给了五千,第二次盖房来借钱,这时候我母亲已经去世,两姊妹每人给了一万…春节放不过,都是钱打发,谁让先人的坟在他家地里。

这几年大姨自己老了病了,身不由己不能回去上坟了,她自己也说心只能尽到这了,以后挖出来烧了剁了也没办法。

老人们思想,要老了回家,排排场场的厚葬,却给儿女留下无数的难场。

现在好多有文化有名望的老人去世不大操大办,不收礼金,一张遗像,三柱素香在家,人在火葬场已经化灰杨大地了。

我也是两个女儿都还小,但是遗嘱已经立了,死后找个风景好,有山有水的地方骨灰一扬,孩子思念我就抽空去 旅游 ,如果真的有灵魂一说,大山里喊我一声,我想我也听得到,死后不用烧纸,我也不相信人印制的冥币真的能在阴间花。

财产给老婆留着,至于她想怎么分由她说了算。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至于她们以后的观念,我觉得还是嫁夫随夫就可以了。

光屁股来到这个世上,就干干净净的走。我虽然是汉族人,但是很欣赏蒙古族的天葬

东汉时,刘秀嘱儿,百年后葬己于黄河中,秀毙,太子遵遗命,鬼神惊,黄河改道。编者云父母交待,去世后骨灰扬撒黄河,如此,汝父母欲学光武乎?光武帝事乃传说也。至于尔父母遗言,不遵可谓不孝,遵之亦可谓不孝也。中华有传统,祖先立坟茔,四时勤祭祀,后人息息生!因父言母命,编者左右为难,是在情理之中,然殡葬礼仪事,天下风俗大同,流传千百年,自有其道理在。窃以为别的可以听从,只这个不行,脱俗是忘本,脱俗是大不孝,脱俗是不敬老祖宗!自古百善孝为先,祖辈英名代代传。欺祖之人,与禽兽何异哉?

和我的想法高度一致。

我今年62岁了,人到了这个年龄会想的很多,死亡是个避不开的题目。很显然,如果按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我记得前些年的数字是75岁左右)我还能活12年。如果按我们家族的最高寿命82岁,我还能活20年。

想的最多的是怎么死。说句内心话,我一点都不惧怕死亡,再说了,怕,有用吗?我最惧怕死亡之前的那段生活不能自理的日子,不是怕自己痛苦,而是害怕给我唯一的女儿带来太多的麻烦。所以,我理想的死亡模式是突然,或者意外。

辞世后我没有多想,因为我做不了主,到那时候可能连最基本的发言权都没有。但是我的愿望是:能把我的骨灰撒到黄河里。(因为我会在郑州养老,离那儿近)我理想中自己的葬礼是这样的:当我辞世后,不要任何仪式,不要惊扰任何同学,同事,战友,亲戚,朋友。只有我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和我道个别,把我的骨灰接出来,撒到黄河里就可以了。今后也不用祭拜,每次经过黄河大桥时,只要对着黄河叫一声“爸爸!姥爷!”就行了,我想我能听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