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后代有什么?

如题所述

刘伯温的后代有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长孙刘廌、十一世孙刘世延、刘孔昭等,介绍如下:

1、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2、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3、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江青田人,是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4、刘世延,是诚意伯刘基十一世孙,诚意伯刘瑜孙,属于青田人。

5、刘孔昭,明浙江青田人,号复阳。刘基后裔,袭封诚意伯。崇祯十七年(1644)任武操江。明亡,在南京拥立福王,与马士英,阮大铖朋比,权倾一时。清兵入南京,逃出海,举兵抗清。顺治十一年随张名振攻入镇江。遇风浪,死于海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刘伯温一般指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其后代如下:

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六世祖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祖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父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章氏为朱元璋所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扩展资料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2、学术思想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3、建国谋略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基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刘伯温的后代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现在刘伯温的后人有高成就的有刘化章,刘伯温21世裔孙,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还有一位是刘显佑,曾任瑞安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委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现在刘伯温的后人中有较高成就的有刘化章,刘伯温21世裔孙,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他是催化剂领域的权威。还有一位是刘显佑,曾任瑞安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委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美术、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领域也小有成就,刘显佑的水粉画《百丈漈水电站》曾受到周恩来总理赞赏。

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伯温一般指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刘伯温有再生诸葛的称号,他是明初的第一大谋士,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关于刘伯温的死很蹊跷,人们甚至怀疑是朱元璋暗害了刘伯温,不论真相是何种,刘伯温给历史留下的都是传奇的色彩。刘伯温病逝前曾告诫过两个儿子在胡惟庸败了,将自己的遗言告诉朱元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06

刘伯温是历史上的人物,其后代在现代社会中的情况不得而知。多数人认为,刘伯温的后代可能相当普通,与一般人没有太大区别。
第4个回答  2018-04-01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陕西一带)。北宋灭亡,刘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 刘基彩像
  屡迁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丽水竹洲,而刘尧仁之子,也就是刘基的五世祖刘集卜居当时的青田县南田武阳,至此刘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现南田武阳还有“宋处士刘集墓”。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元武宗至大四年刘基出生于江浙行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九都武阳村)。为了纪念刘基,后世把这个村加上旁边一些村划分为文成县(因刘基谥号是文成公)。刘基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求学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 早年在元廷时的刘伯温
  ,刘基说:“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家谱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1.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 刘基像
  [3]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2.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3.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3.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4.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5.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6.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 7.刘基   8.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0.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