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器辨识的几个重要特征

如题所述

第一点:器型
南宋官窑的器型乃遵照商代青铜祭祀礼器器型,得商周青铜礼器之神韵,又有宋代顶尖制瓷高手尊古制胚烧造。古籍记载宋高宗颁旨:“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太常寺因此组建“礼器制造局”。这是南宋官窑器的器型由来,是有规矩有法度的,所以器型在南宋官窑器的辨识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亦可根据器型来判断出器物的生产年代,比如双耳齐口的投壶瓶或贯耳瓶,均是从元代开始生产,并非宋代器型,这一点亦是得到文博界的公认。
器型凝重高古、形态优雅、沉稳内敛,气度不可漠视。非南宋御用制瓷高手不可为之。

第二:釉面的“脱玻化”。
釉面的脱玻化就是大家常讲的传世包浆或“酥光”。
为什么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当今仿官窑器仿的最好的杭州高仿顶尖大师承认无法仿制的东西,它是时光沉淀的结果,是传世官窑身上那种包浆带来的滋润和灵气。
再者,现今是电窑、煤窑和汽窑,与古时的柴窑区别较大,可以从釉面和气泡直接反应出来。也有说古时柴窑所选用的某种柴火的烟熏火燎可以产生某种特殊化学作用,使得釉面更加柔和。

第三:开片内的沁线。
传世南宋官窑器的沁线由于年代久远的氧化作用,它直接反映的是胎土的颜色。当然这里也有出土器的土沁,它反映的是出土坑口土壤环境的颜色,一般为红黄色。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南宋官窑器绝无染色沁线。此特征已得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确认,文博系统亦有共识。
为避免杭州、景德镇、河南、江苏、福建等无休止的仿制,在这里我就不上微观细图了,但是仍然可以上一幅基本尊古烧造的新出炉的仿官器以还原南宋时期刚出炉的官窑器的模样

第四:紫口铁足之“铁足”
首先,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百极碎”,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其次,窑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第五:南宋官窑的釉面。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