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三叠纪“槽、台”分野、特提斯洋盆及晚印支主造山系形成阶段

如题所述

在此地史阶段,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下述3个发展时期:

一、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形成及泛扬子板块“槽、台”分野时期

早古生代时期,起始于早寒武世中-晚期的兴凯运动和截至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交替之际的加里东构造旋回,导致了东昆仑中北部-北秦岭原特提斯古洋盆的萌生、发展、萎缩、关闭和向北俯冲消减,以及加里东期岩浆岛弧造山带的形成。与此同时,中朝板块与泛扬子板块再次分离,致使位于该古洋盆俯冲盘南侧的泛扬子板块西北陆缘,以后龙门山-小金河深断裂为界,开始发生陆缘裂离作用,进入西部松潘-阿坝裂陷与东部上扬子陆块的“槽、台”分野时期(姚冬生,1986)。新生的松潘-甘孜阿坝陆缘裂陷盆地区,在加里东旋回多幕次差异性块断升降作用下,亦开始产生构造分解和变异。

1.摩天岭地区

在南华纪—早寒武世早期地台型海陆过渡相-海相盖层组成的澄江-兴凯构造层之上,被形成于半深水滞流还原性裂陷海盆环境中的奥陶系大堡群(白龙江区)或志留系白龙江群(摩天岭区)浅变质巨厚暗色碎屑质浊积岩夹硅质岩建造平行不整合覆盖。同时在白龙江区和摩天岭区的志留系白龙江群中,分别伴生有形成于板内(非造山)构造环境中的浅成相辉绿岩群(全岩K-Ar法年龄值389.74±10.93Ma)和海相蚀变枕状细碧岩。而志留系白龙江群浅变质岩系与上覆下泥盆统未变质沉积岩系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及“槽、台”转化演变特征,则表明发生于志留纪末期—早泥盆世早期的末加里东运动是一起造陆运动,并以此而明显有别于发生于东昆仑中-北部和北秦岭区的同期俯冲造山运动。

2.后龙门山-丹巴地区

以志留系通化群为代表的巨厚浅变质粉砂泥岩夹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形成于陆缘深水裂陷盆环境,平行不整合超覆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邱家河组+油房组等不同层位的地台型浅变质海相盖层之上,并在丹巴和青川地区分别伴生有裂谷型海相变基性火山岩和变流纹质火山岩多层。由此表明,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旋回发展时期,发生于早寒武世晚期的兴凯裂谷运动率先致使该区块断抬升成陆,造成了下寒武统龙王庙阶和中-上寒武统的普遍缺失;继而,大约在晚奥陶世时期,又以同沉积断裂为界,呈块断沉陷,演变成为陆缘裂陷盆地,发育了三统俱全的志留系通化群巨厚深水相远源细粒碎屑质泥页岩沉积,同时伴生有裂谷型双峰式海相火山喷溢活动,并与上覆泥盆系危关群暗色碳硅质板岩建造渐变整合过渡。由此可见,加里东旋回的地壳差异性块断升降运动从早至晚具有由强变弱、乃至完全消失的总体活动演变趋势。

3.木里地区

下古生界发育不全,缺失较多,仅保存有厚度有限的下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地层。其中,下奥陶统,以人公组+瓦厂组为代表,组成岩性下部为厚层-块状浅变质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组、上部为含有丰富早奥陶世中-晚期笔石、腕足及腹足类生物化石的浅变质杂色长石石英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玄武岩层,厚750~2000m不等;与下伏上震旦统水晶组稳定地台型结晶白云岩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缺失了寒武系。下志留统,称米黑组,组成岩性以碳硅质板岩为主,底为变质砂砾岩,下部夹变质细砂岩和变基性火山岩,中上部夹硅质岩和硅质灰岩,富产早志留世笔石化石,一般厚130~206m,局部最厚可达800m,与下伏下奥陶统瓦厂组和上覆下石炭统邛依组底砾岩皆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缺失了中上奥陶统和中上志留统—泥盆系地层。综上可见,在加里东旋回多幕次差异性块断升降运动制约下,木里地区曾经历过显然有别于相邻丹巴-后龙门山区的“三隆二陷”发展过程,即由晚震旦世稳定地台→寒武纪块断隆起→早奥陶世陆缘次稳定斜坡浅水相沉积及相伴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中晚奥陶世二次块断隆起→早世留世陆缘裂陷深水槽盆相沉积及相伴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中晚志留世三次块断隆起的地史演化过程。

综上所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旋回发展时期,由早期兴凯地裂运动启动的多幕次水平伸展运动和差异性块断垂直升降运动,是导致松潘-阿坝地区从泛扬子板块西北被动陆缘裂解分离,出现“槽、台”分野,进而又致使裂陷地区进一步发生构造分解和分区变异的主导构造体制。而且,它与同时期发生在东昆仑中北部-北秦岭区的沟-弧-盆系俯冲造山构造体制之间具有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内在成因关系。此外,在此期间萌生的具有重要分划意义的古裂谷带和同生(或同沉积)古断裂带,亦为构造地层和构造单元区划奠定了基本构造格架。

二、泥盆纪—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盆南北分支及陆缘隆升时期

在泥盆纪—中二叠世华力西期发展时期,川西松潘-阿坝及其相邻地区发生了东昆仑-西秦岭南缘阿尼玛卿-勉略古特提斯北支洋盆与理塘-巴塘地区金沙江古特提斯南支洋盆近乎同时开启、关闭和分别向北、向西俯冲消减,并在其俯冲带上盘分别形成近EW向和反“S”形线性展布的岛弧型造山带。与此同时,位于上述古特提斯南支和北支洋盆东、南侧及后龙门山-小金河古断裂带北西侧的松潘-阿坝陆缘,则在华力西差异性块断升降运动的制约下,逐渐抬升,演变成为陆缘古隆起区。由此可见,华力西期发展时期的区域地壳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加里东期的地质构造发展特点,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并驾齐驱、同时并进的双重构造属性。

1.松潘-阿坝地区

在此发展时期,被围限于阿尼玛卿-勉略蛇绿混杂岩带、甘孜-理塘裂谷带和后龙门山-小金河古断裂带之间的倒三角形区内,并在差异性块断垂直升降运动的制约下,地壳持续缓慢抬升,水体随之由深变浅,自下而上形成由泥盆系危关群+下石炭统香腊台组深水盆地相碳硅质板岩夹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下石炭统雪宝顶组次深水海相泥灰-粉砂岩混合沉积建造→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陆棚相碳酸盐岩建造→中二叠统三道桥组台地潮坪相砾屑白云质灰岩建造,并平行不整合伏于下三叠统菠茨沟组之下,其间普遍缺失上二叠统,总体表现为水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和沉积建造组合序列。结合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白云质灰岩层在若尔盖地块周缘表现出来的明显薄化现象,正是峨眉裂谷运动大规模爆发前的裂前幔隆作用导致陆壳持续缓幔抬升,进而形成为以若尔盖地块为核心的松潘-阿坝陆缘同生古隆起和古陆地。

2.摩天岭地区

在此期间,形成于加里东期末的裂陷洋盆业已全面关闭,转入华力西稳定地台发展期,自下而上,发育了完整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等典型的扬子地台型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陆棚相沉积组合序列。各系、统之间均呈整合接触,亦均未变质。其上,被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覆盖,但无明显地层缺失,沉积间断时间短促。

三、中二叠世晚期—三叠纪新特提斯洋盆、裂谷系,被动陆缘及晚印支主造山系形成时期

这是松潘-阿坝及相邻地区地壳活动最强烈、影响范围最广泛、地质表现最明显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义)印支构造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起始于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峨眉裂谷运动,以及终止于晚三叠世不同时期的晚印支造山运动,导致理塘-巴塘陆间洋壳化裂谷-新特提斯洋盆、松潘-甘孜陆缘-陆内三叉裂谷系等相继形成;随之,又全面实现了海陆(和洋陆)转化,在庞大的特提斯构造域中形成由多种类型造山带组合而成的晚印支巨型造山系。

1.甘孜-理塘地区

主要表现为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关闭后,甘孜-理塘带继续发展,成为洋壳化裂谷和新特斯洋盆。

首先,在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峨眉裂谷作用下,在甘孜-理塘一带,形成以“卡尔蛇绿岩组”为代表的洋壳化裂谷带。该蛇绿岩组合,自下而上,主要由拼接而成的变质铁镁质基性-超基性层状堆晶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含古生代不同时期外来灰岩块体的枕状-块状玄武岩(全岩K-Ar法年龄值为242Ma,大致相当于晚二叠世),以及与玄武岩紧相共生的中二叠世深水相放射虫硅质岩等组合而成;其上,为富含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或中三叠世深水相放射虫生物组合的党恩组底部硅质岩层整合覆盖。综上可见,“卡尔蛇绿岩组”已具有代表洋盆存在的物质组成特点,但考虑到基性-超基性岩的矿物和化学组分多属铁质系列、罕见镁质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点,故将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的甘孜-理塘带厘定为分割羌塘-昌都陆块与松潘-阿坝陆块的陆间洋壳化(或初始洋盆化)裂谷带。与此同时,在义敦-中甸一带,形成以“冈达概组”为代表的裂谷型海相变基性火山岩夹砂页岩和结晶灰岩、硅质岩层。该组所含类、腕足和珊瑚类生物化石表明,形成时代以晚二叠世为主,下部跨及中二叠世茅口晚期地层少许,平行不整合覆于下石炭统邛依组之上,整合伏于下三叠统党恩组之下,与“卡尔蛇绿岩组”为同时期产物。基于上述,在峨眉裂谷作用下,甘孜-理塘和义敦-中甸陆间洋壳化裂谷带于中二叠世晚期开启之时,亦正是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全面关闭之日,二者在时空分布和成因上密切相关。

继之,在早-中三叠世时,以义敦群党恩组+列衣组为代表的半深海斜坡-深海盆地相浅变质碎屑质浊积岩夹泥晶灰岩、放射虫硅质岩和少量变基性火山岩、辉绿岩层,整合覆盖于冈达概组变基性火山岩层之上;同样,在“卡尔蛇绿岩组”顶部,亦时可见有含早三叠世放射虫生物组合的杂色深水相放射虫硅质岩盖层出现。此外,在义敦带北部的白玉赠科-麻绒等地,还可见到辉橄岩和辉长-辉绿岩等成群侵位于中下三叠统义敦群中,以及少数岩体被上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沉积覆盖等重要岩浆活动事件。鉴于上述,整合覆盖于甘孜-理塘和义敦-中甸洋壳化裂谷之上,以义敦群为代表的中下三叠统海相“裂谷盖”,据其深水相放射性硅质岩的广泛分布,以及相伴变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它是在业已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陆间“裂谷柱”基础上,峨眉裂谷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展成为新特提斯洋盆之前的一起过渡性沉积-构造-岩浆活动事件。

其后,及至晚三叠世时,在甘孜-理塘带,平行不整合超覆于“卡尔蛇绿岩组”不同构造岩片(或岩块)之上的“瓦能蛇绿岩组”,以其蛇绿岩套和火山弧形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共生组合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它们已分别进入新特提斯洋盆形成期和火山岛弧萌生期。嗣后,在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假整合覆盖于“瓦能蛇绿岩组”之上,局限出露于九龙西部上三叠统最高层位上的英珠娘阿组陆相粗碎屑岩建造的相继出现,及其与下伏上三叠统不同层位地层一并被侏罗系海陆交互相-海相沉积不整合超覆的层序关系表明,理塘-巴塘新特提斯洋盆已于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全面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褶皱回返成陆,同时发生了区域印支末幕造山运动。在该印支末期造山作用下,新特提斯洋盆首先在甘孜-理塘深海沟中向西俯冲消减,形成由不同时代、不同物源和不同成分构造岩片(或岩块)拼接而成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相伴而生的蓝闪石绿片岩相高压低温动力变形-变质岩带;与此同时,位于俯冲消减带西侧上盘的义敦-中甸火山弧带,亦发生了大规模的以措交玛-冬措中酸性复式岩带为代表的同构造期岛弧型深成岩浆侵位活动。至此,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及义敦-中甸火山-深成岩浆岛弧带基本定型。

2.松潘-阿坝地区

在印支旋回发展时期,以早期陆缘-陆内三叉裂谷系、中期被动陆缘和晚期多层次弧形滑脱-逆冲推覆造山带的相继形成为主要特征。

三叉裂谷系:主要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分划“槽、台”的后龙门山-小金河陆缘裂谷带,及将松潘-阿坝地区分隔成为东部马尔康和西部雅江两个裂间陆隆构造的炉霍-道孚陆内裂谷带组合而成。三叉裂谷系的联结点位于康定-丹巴杨柳坪地段。“裂谷柱”由大石包组海相基性火山岩充填而成,并平行不整合覆于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白云质结晶灰岩组成的“裂谷基”之上和伏于下三叠统菠茨沟组“裂谷盖”之下,据其下部灰岩夹层中含有少量茅口晚期类化石,时代归属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该海相变基性火山岩组在陆缘裂谷带的小金河段分布稳定,并以木里为中心,与甘孜-理塘陆间洋壳化裂谷带相连接;往北,在临近三叉系连接中心的康定-丹巴扬柳坪地段,发育有同期异相铁质超基性岩群及层状含铂镍基性-超基性堆晶岩体;继续往北东延伸至后龙门山南段的理县附近,变基性火山岩逐渐尖灭,但在北段的北川-青川茶坝一线仍时有同期浅成相辉绿岩脉断续出露。

呈NW—SE向线性延展的炉霍-道孚陆内裂谷带,在晚二叠世末并未关闭,而是继续扩展成为由所称“如年谷组”和“格底村组”组合而成的洋壳化裂谷带,直至晚三叠世中期被“两河口组”半深水斜坡相浊积复理石层覆盖为止。其中,“如年谷组”整合于下三叠统菠茨沟组欠补偿型海相沉积层之上,“格底村组”或“两河口组”之下,主要由灰绿、紫红色蚀变枕状-块状玄武岩、含石炭—二叠系外来灰岩块体的变质火山-火山碎屑混杂岩、含放射虫深水相硅质岩、碎屑质浊积岩和灰质角砾岩等指状交叉、纵横相变而成,并多呈构造岩块、岩片产出,断层接触。硅质岩中产中三叠世深水相放射虫生物组合,灰岩和板岩中含晚三叠世早期牙形石和双壳类生物化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值及稀土元素平坦型配合曲线特征表明,“如年谷组”蚀变玄武岩主要形成于洋中脊-准洋中脊型构造环境,表明其已属洋壳组分,已扩展成为洋壳化裂谷带(或称初始洋盆)。“格底村组”呈豆荚状平行不整合断续嵌布于“如年谷组”之上和“两河口组”之下,主要由无分选性、砾径和磨圆相差悬殊的变砂岩质角砾岩-砾岩、粗砂岩夹少量板岩和鸡窝状煤层等杂乱组合而成;板岩中含晚三叠世早-中期混生双壳类化石和古植物残迹。为形成于裂谷陡峻边坡构造环境中的碎屑流-滑塌混杂堆积层。

被动陆缘:围限于甘孜-理塘新特提斯洋盆的北东侧、后龙门山-小金河裂谷型断裂带的北西侧及先成于晚华力西期阿尼玛卿-略阳俯冲蛇绿混杂岩带以南的倒三角形地区,习称之为(狭义的)松潘-阿坝陆缘-前陆盆地。位于泛扬子板块的西北被动陆缘,构筑在峨眉裂谷运动的裂前陆隆作用和裂谷作用下,形成为中二叠统块断台地型三道桥组砾屑白云质结晶灰岩层及东吴造陆构造运动界面,以及中-上二叠统裂谷型大石包组海相变玄武岩层,在时间上则大致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差异性块断垂直升降及构造分区、晚三叠世早-中期裂陷沉积成熟至萎缩及晚三叠中-晚期海陆转化及全面褶皱造山的发展过程。

早-中三叠世时,在差异性块断升降作用下,松潘-阿坝陆缘裂陷-前陆盆地以阿坝-农日坝弧形同生断裂带及岷江南北向同生断裂带为界,分解成为沉积岩相明显有别的两个构造小区。

(1)马尔康-雅江构造小区

以下三叠统菠茨沟组和中三叠统扎尕山组为代表。前者,平行不整合超覆于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白云质结晶灰岩层或上二叠统大石包海相变基性火山岩之上,为形成于陆棚欠补偿台盆环境中的饥饿型含凝灰质绿泥绢云千枚岩与薄层状结晶灰岩的韵律式互层,含早三叠世常见双壳类和牙形石类生物化石,一般厚数十米至一二百米不等。后者,整合覆于菠茨沟组之上,为形成于陆棚障壁浅海-斜坡次深海环境中的浊积相变砂板岩夹薄层结晶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沉积层,一般厚数百米至一千米左右。

(2)若尔盖构造小区

为青海巴颜喀拉构造地层分区北部相带的东延部分。展布范围与所称“若尔盖地块”大体相当。出露基岩几乎全为浅变质海相三叠系,称之为巴颜喀拉山群“下部砂岩夹板岩组”、“中部砂板岩互层组”和“上部砂岩夹板岩组”+“顶部砂板岩互层组”分别代表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地层(《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其中,下-中三叠统海相地层有别于南邻的金川小区,主要特点是:①下三叠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与下伏下-中二叠统马尔争组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阿尼玛卿-勉略古特提斯洋盆在早-中二叠世时向北俯冲造山之际,在俯冲杂岩带南侧的巴颜喀拉山北部-若尔盖地区,所形成的前陆断陷盆地之雏形。②在持续快速沉降的前陆断陷盆地中,连续地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三叠系复碎屑质浊积复理石建造。据相邻久治、冬给措纳湖幅等1∶25万区调报告(2003~2005),其中下三叠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中,含早三叠世菊石动物群和孢粉组合,厚达4600~5300m;中三叠统“中部砂板岩互层组”中,含有常见于中三叠世的菊石、腕足和双壳类等多门类动物化石,以及孢粉组合,一般厚2500m左右。③浊积岩的碎屑物质兼具陆源和火山源的多重物源特点,时而带间夹有变英安凝灰质砂岩和少量变安山质熔岩、次火山岩相英安质隐爆角砾岩等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出现。④在青海玛多-甘德和甘肃玛曲-若尔盖黑河牧场一带的“中部砂板岩互层组”中,断续出露含有数量不等、大小悬殊、形态各异外来石炭系—中二叠统灰岩块体和砾石,与复成分碎屑基质沉积混杂而成的碎屑浊流-重力滑塌堆积层体,或称“野复理石层”。鉴于上述,以巴颜喀拉山群“下部砂岩夹板岩组”和“中部砂板岩互层组”为代表的三叠系下-中统地层,是在地壳持续大幅度沉降作用、陆源物质供应充足并兼含海底火山喷发物质的条件下,于前陆裂挠曲中快速堆积而成的半深水斜坡相-深水槽盆相复成因碎屑质浊积复理石建造,同时也是松潘-阿坝前陆在早-中三叠世时的沉降中心所在。直至晚三叠世,沉降中心才由巴颜喀拉北部-若尔盖相区逐渐往南迁移至马尔康和雅江相区。

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是甘孜-理塘新特提斯洋盆和炉霍-道孚洋壳化裂谷带的最大扩张时期,同时也是松潘-甘孜裂陷盆地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以上三叠统卡尼阶杂谷脑组+侏倭组+新都桥组向上变深、变细海进层序及由其组合而成的巨厚浊积复理石建造。同时在金川相区形成以新都桥组暗色板岩为最大海泛面和低速凝缩层为代表的沉降中心。紧接着,局限分布于炉霍-道孚裂谷带和雅江地层小区,整合覆于新都桥组之上,以诺利阶两河口组+雅江组为代表的向上变浅、变粗的海退层序,以及由其组合而成的浊积复理石建造,则作为甘孜-理塘新特提斯洋盆和炉霍-道孚裂谷带萎缩关闭,以及松潘-甘孜裂陷海分由北往南和由东向西逐渐退缩之相关沉积物。由此表明,在晚三叠世中期(诺利期),金川小区已结束海侵,回返起成陆,沉降中心已向西迁移至雅江小区;及至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松潘-甘孜裂陷盆地全面结束海相沉积历史,并以下侏罗统“年宝组”山间盆地型湖沼相含煤火山碎屑岩建造角度不整合超覆于上三叠统不同层位之上的构造界面为标志,形成了宏伟的晚印支褶皱造山带。

在特提斯构造域,印支造山运动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幕,或称Ⅰ、Ⅱ、Ⅲ幕,分别发生在中二叠世晚期(拉丁期)、晚三叠世中期(诺利期)和晚期(瑞替期)。而且,印支造山运动在时空上表现有自北(东昆仑-西秦岭南部地区)往南(松潘-甘孜地区)、由东(松潘马尔康地区)往西(雅江地区)依序发生迁移的演变规律。松潘-甘孜裂陷前陆盆地褶皱造山带主要由印支Ⅲ幕造山运动所奠定。其造山过程大体是:在晚印支造山期,华北陆块与上扬子陆块在陆间碰撞-收缩挤压构造体制下,源自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大规模自北向南的前展式逆冲推覆作用,以及同时由上扬子陆块相对被动产生的自南向北的陆内俯冲-深层构造楔入作用,导致位居上述二者之间的松潘-阿坝陆内逆冲推覆造山带的形成。与晚印支造山带相伴而生的还有绿片岩-低绿片岩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以褶皱基底与海相盖层不整合界面为主导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以及以底辟式强力侵位为主的深熔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

3.西秦岭南部地区

在印支旋回发展时期,形成塔藏型构造混杂岩带及白龙江-摩天岭地垒式半岛型碳酸盐岩台地。

(1)塔藏构造混杂岩带

分布于九寨沟县内,位于阿尼玛卿-勉略蛇绿混杂岩带的中段。其现今构造形貌表现为半隐伏于西倾山和摩天岭逆冲推覆体之下,部分被剥露出来的一个“构造窗”。在剥去断覆其上,形成于晚期的推覆体后,塔藏带实为一叠加于先成阿尼玛卿-勉略晚生代西蛇绿混杂岩带之上的一条裂谷构造带。该裂谷带主要由含晚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牙形石类、石炭—二叠纪类和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双壳类生物化石的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岩片或岩块,以及裂谷型海相细碧质火山岩、放射虫硅质岩和碎屑质浊积岩岩片或岩块等,以沉积混杂、火山混杂和构造混杂方式,构造拼接组合而成。其中,目前已获得的变细碧质火山岩的全岩K-Ar法年龄值可划分为两组:一组为277Ma,大致相当于早二叠世与中二叠世的理论分界年龄值;另一组为231~224Ma,大致相当于地质年表的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初期。而分布面积较广的晚三叠世早期浊积复理石层则以“裂谷盖”的形式覆盖于裂谷型构造混杂岩带之上。鉴于上述,并结合南秦岭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结果,初步认为:塔藏带可能萌生于中-晚二叠世峨眉裂谷期,形成于早-中三叠世,关闭和构造变形于晚三叠世早-中期印支主造山期;与主造山作用相伴而生的地质事件还有低绿片岩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以及小规模的壳源改造型花岗斑岩等酸性岩浆侵位活动。

(2)白龙江“地垒式半岛型”碳酸盐岩台地

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期,构造复位于先成阿尼玛卿-勉略晚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并属东昆仑-西秦岭中南部晚古生代上扬子地台型碳酸盐岩台地的南缘组成部分。在此期间,以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长兴组、下三叠统扎里山组+马热松多组及中三叠统安尼阶郭家山组为代表的累计厚约3000m,岩性单一和化石丰富的稳定扬子地台型碳酸盐岩建造,平行不整合覆于中二叠统茅口阶碳酸盐岩层之上,其间可能缺失中二叠统顶部的冷坞阶地层,而其上则缺失中三叠统拉丁阶及上三叠统海相沉积层。鉴此可见,在中三叠世晚期(拉丁期),白龙江已结束海相沉积历史,隆起成陆,并在中二叠世拉丁期自北往南陆间碰撞挤压造山作用下,率先从西秦岭南部台地区解体出来,形成为主要由锋带前缘逆冲断层、中带反冲断层及基底深层滑脱剪切层三向围限而成的地垒式“冲起构造”,呈近EW向横亘于其北侧的洮河裂陷盆地和南侧的松潘-阿坝裂陷前陆盆地之间,而往东则与东秦岭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相连接。因此,实际上它也就是上扬子地台的北缘呈指状向西插入并突起于印支裂陷盆地中,总体呈EW向条带状延展的地垒式半岛型碳酸盐岩台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