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射波对地层、构造的反映

如题所述

研究区以往石油、煤炭、地热勘查时形成了大量地震资料,研究证实,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组对主要地层、构造面反映良好。

1)新近系底界面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面,形成一个能在全区连续追踪、能量较强的标准反射波组及相应的折射波组,称之为TQ+N波(图3-4)。其上为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反射密集,近于水平,与下伏反射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TQ+N波构造图及隆起区地震时间剖面反映出:①第四纪和新近纪断裂构造不发育。②在凸起上,古近系呈超复式沉积。③第四纪和新近纪沉积由鲁西隆起区向济阳坳陷、临清坳陷逐渐加厚。济阳坳陷厚约1200~2000m,临清坳陷约1000~1200m,地层倾角1°~2°,厚度梯度为10~20m/km,变化较小。

2)古近纪地层内波组较多,其底界面处一般会有明显的反射波TE(图3-4)。古近纪地层主要是泥岩和砂岩互层,因而形成有较多的波阻抗面。在时间剖面上孔店组(局部含煤)、沙三段底部(油页岩、岩盐层集中段)与下伏中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有密集良好强反射强波组显示,连续性好,可以全区追踪,与下伏沙四段呈低角度(边缘地区)或假整合接触。

3)中生代及晚古生代地层,在时间剖面上,不成组,弱反射,形成的地震反射波连续性差,倾角也较大;在寒武-奥陶纪和前寒武纪地层中,一般也得不到较好的反射波。

4)奥陶纪地层顶部侵蚀面反映清楚。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奥陶纪地层顶部侵蚀面常常显示一对强相位低频波,能在大范围内连续追踪的波组(称Tg),可作为“似标准层”。

5)地层层速度和界面速度随地层时代的不同而异,其规律是随时代变老,深度增大而变大。

6)地震波对断裂、构造、地层超覆、尖灭、剥蚀和不整合等地质现象反映良好,地震不仅对区域性断裂反映清楚,就是对小断裂也反映的很清楚,并且可靠。如图3-4的地震时间剖面,能清晰辨认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图3-4 鲁西北地区典型地震时间剖面图

图中:TQ+N波为新生界底界面的反射波,是解释Q+N地层厚度的依据;TE波是古近系底界的反射波;T3波是煤系地层的反射波(为3煤层),该反射波特征明显,能量强,可全区连续追踪,是解释煤系地层构造及赋存状况的主要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