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的原文

如题所述

人间词话不是只有十则,只是这十则流传最广。其实人间词话上卷有64则,下卷有50则。附录还有一些删稿和补遗。

流传最广的已经有人列出来了,这里再补十则词话。

一、评价李白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己不逮矣。

译注:李白的诗在气象方面非常厉害,“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只是八个字,就关上了别人在这方面登临的门。后世的只有范仲淹【宋】的《渔家傲》和夏竦【宋】的《喜迁莺》勉强可以与之媲美,但在气象方面却赶不上李白。

二、评价唐诗宋词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译注:严羽【宋】所著的《沧浪诗话》中说道:“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写诗,是为兴趣而写。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以这些诗的奥妙之处,不能去强行拼凑。这种奥妙就像天空中的声音,形貌的色彩,水中的倒影,镜子中的影像,言语虽然说尽了但是意境还没有说完。”

我【王国维,清】却说:北宋以前的词,也具有盛唐时期诗的特点。然而《沧浪诗话》中说的兴趣,王士祯【清】所说的神韵,只不过是说出了这些诗词奥妙的表面,不如我提出“境界”两个字,可以用来探究诗词奥妙的根本。

三、评价温庭筠、韦庄、李煜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译注:温庭筠【唐】的词,在句子上是优秀的。韦庄【唐】的词,在骨子上是优秀的。李煜【南唐】的词,在神韵上是优秀的。

四、评价词的发展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译注:词这一形式发展到李煜【南唐】这里,写作的内容形式开始变多,感慨抒发的情感也开始变得有深度,开始从专为伶人乐工书写的词变成了士大夫抒发情感的词。周济【清】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庄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金荃》【温庭筠,唐】《浣花》【韦庄,唐】,能有这样的气象?

五、评价词人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译注:能作词的人,都还没有失去他天真的心。所以生在深宫里头,在女人的照顾宠爱中长大,使得李煜【南唐】作为一国之君的劣势;但对于一个词人而言,这又是他的优势。

六、评价诗人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译注:客观的诗人不可以不去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越丰富越变化,《水浒传》【施耐庵,明】、《红楼梦》【曹雪芹,清】的作者就是这样的典范。主观的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就是这样的典范。

七、评价冯延巳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房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译注:冯延巳【南唐】的词虽然没有失去五代【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的风格,但是内容形式广泛,开了北宋一代的风气。和李煜【南唐】的词都在《花间》【赵崇祚《花间集》,后蜀】这本书的范围之外,不应该在这本《花间集》中记录他们的诗词。

八、评价欧阳修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 “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译注:欧阳修【唐】的词《浣溪沙》“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宋】认为只用一个“出”字,就达到了后人说不出的境界。我认为此句借鉴了冯延巳【南唐】《上行杯》的“柳外秋千出画墙”,只是欧阳修的语句更精致罢了。

九、评价苏轼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译注:苏东坡【苏轼,宋】的《水龙吟•咏杨花》中对杨花描写,超过了章质夫【章楶,宋】的原唱。而章质夫的词,本是原唱,相比之下却像是对东坡词的和韵。才华不可以强求就像这样。【诗词唱和,和作需要步韵,需要呼应,受到较多限制。】

十、评价咏物词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译注:咏物的词,自然以苏轼【宋】的《水龙吟》为最精致,史达祖【宋】的《双双燕》次之。姜夔【宋】的《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而没有一句话质实。比起古人的“江边一树垂垂发”【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唐】、“竹外一枝斜更好”【苏轼《和秦太虚梅花》,宋】,“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山园小梅·其一》,宋】等句是否有些逊色呢?

扩展资料:

人间词话基本资料: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王国维以“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高度评价了李煜的词,说它“神秀”,韦庄的词被称为“骨秀”,温庭筠的词称作“句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28
  《人间词话》十则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