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翻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题所述

翻译为: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选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主旨: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5
天地万物都有它的主人。如果不是我的东西,即使是一点点,我也不会去拿

况且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有各自的归属的,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敢拿取。
第3个回答  2011-01-03
况且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有各自的归属的,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敢拿取。
第4个回答  2011-01-03
天地万物都有它的主人。如果不是我的东西,即使是一点点,我也不会去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