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这三首诗以以后从诗中你明白了哪些人生哲理?

如题所述

《题西林壁》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暮江吟》
诗意: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描写的是秋季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雪梅》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题西林壁》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暮江吟》
诗意: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描写的是秋季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雪梅》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20-10-1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九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了解诗人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出示图片,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三、初读古诗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书,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出示幻灯片。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流连忘返,恋恋不舍。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蛾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

六、领悟情感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3.谈感受。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5.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七、总结全诗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可怜        美

          露    月

第2课时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他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 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题林西壁

横看/成岭
第3个回答  2020-10-13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题西林壁
[ 宋 ] 苏轼
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二首1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2,骚人搁笔费评章3。
梅须逊雪三分白4,雪却输梅一段香5。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6,有雪无梅俗了人7。
日暮诗成天又雪8,与梅并作十分春9。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有争议)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