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雁以不材而死,才能接近的事物,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如题所述

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之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1),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2)。”夫子出於山(3),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4)。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5)?”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6)。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7),无誉无皆(8),一龙一蛇(9),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10)。一上一下,以和为量(11),浮游乎万物之祖(12)。物物而不物於物(13),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14),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15),廉则挫,尊则议(16),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17),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18)!”

[注释]

(1)大木:大树。
(2)不材:不成村。天年:自然寿命。
(3)夫子,指庄子。
(4)竖子:童仆。雁:鹅。鹅由雁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烹:应作享,通飨,招待、款待之意。
(5)何处:如何自处。指在村与不材间选择哪种以立身自处。
(6)未免乎累:不能免於受牵累。因为处材与下村间,即受材零又受不材累。
(7)若夫:至於。乘道德:顺自然。浮游:茫然无心的漫游。
(8)皆(zǐ):毁谤非议。
(9)一龙一蛇: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而变化。
(10)专为:不主於一端。
(11)和,中和,与外物相和谐。量:度量。
(12)万物之祖:夫曾有物之前的虚无状态。
(13)物物:按物本性去主宰支配物。下物於物:不被外物所支配役使。
(14)人沦之传:人世伦理之传习。
(15)成则毁:有成就有毁,成必转为毁。
(16)廉:刚正、有梭角。议:非议指责。
(17)谋:算计、暗算。欺:戏弄欺侮。
(18)志:记注。乡:同向,趋向、归向。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之人停在旁边却不去砍伐。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地方可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寄宿在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有一只鹅能鸣叫,有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鸣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之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庄子笑著说:“我庄周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象与大道相似,实则非也,所以也不能免於受牵累。至於顺乎自然而茫然无心之漫游就不是这样,既无赞誉也无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主一端。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茫然无心漫游於未曾有物的虚突之中。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这样哪裏会受到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遵循之法则。至於万物之情理,人世伦理之传习就不是这样。聚合转成分离,成转成毁,刚直则受挫伤,尊贵则遭非议,有作为就有亏缺,贤能就遭暗算,不肖就遭欺侮。怎麽可能一定不受牵累呢!可悲呀!弟子们记住、只有道德是要归向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6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哲学和生命的本质。木和不材可能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状态或属性,而雁的死亡则是指一个具体的事件或结果。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状态或属性,并不能完全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和结果。人生和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或一个事件的结局。因此,即使具有某些才能或优势,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得成功或避免失败。
同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仅仅在于成功或避免失败,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这个问题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要简单地将一个人的命运或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其才能或属性。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成功或避免失败,而在于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第2个回答  2019-02-09
可能是资源充足,人们有选择空间,如今,为了获得薪柴,什么树都砍,而鸟类在动物园,废物也会安享晚年,将自然现象与哲理哲学对号挂钩,是人类的刻意行为,动机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9
无欲则刚,装逼容易阵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