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

关于中国古代诗人对《清明上河图》赞颂的诗有哪些?拜托了!

一、《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作者】赵佶 【朝代】宋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白话释义:

回忆汴京往昔的繁华,万里山河都属于帝王之家。

奢华的宫殿园林,弦管笙琶的声音日夜不断。

花城早已是空寂无人、萧索冷落,虽然身处黄沙漫天的胡地,那繁华如春的汴京仍然时常萦绕在梦中。

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凄凉彻骨的《梅花落》

二、《满庭芳》【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白话释义:

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得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

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

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

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三、《汉上繁华》【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白话释义:

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

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

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

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扩展资料

《汉上繁华》写作背景:

南宋末年徐君宝之妻所写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

徐君宝妻是岳州人,她被元兵俘获至杭,被安置在韩蕲王府。从岳州到杭州,遭到数次侵犯,她都用计得脱。主人因她貌美,不忍杀她。

终于有一天,引得主人大怒,想要用强。徐妻巧言先祭丈夫,再嫁与主人妇。在换妆焚香,祭祀完毕,作词于墙壁上,遂投池而死。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元兵自襄阳分道而下,不久东破鄂州。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三月,南陷岳州,“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长驱直入的蒙古兵占领了繁华绮丽的汉上江南,如风暴横扫落花。

从起笔写南宋文明之繁华,笔锋一转,写元兵大兵南侵,“风卷落花愁”,表达了词人对国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掳之辱的无限悲慨之情。

笔锋一转,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识见转写宋代历史文化大悲剧,笔力不凡,也表现了女词人超人一等的思维安位。当女词人作此词时,已被掳至临安,临安被陷之景,其触目惊心悲慨之深,是可以想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在我手头的资料中,历代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者凡13人,实际上可能比这要多。题跋中诗文并举,有的以简约文字记之,有的以诗记述感怀,也有的先诗后文,洋洋洒洒。其中明代李东阳先后两次为该图题跋,是为特例。

  较早用诗题跋的是金代的张公药,跋诗系七言古体共12句:“通衢车马正喧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邱墟。楚拖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换回一晌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诗中既有对画家当时声名未传的感叹,也有对沧桑变化、繁华如梦的社会现实的思考。诗句流畅上口,可吟可诵。张公药,字元石,以父荫入仕,曾做过郾城县令,官职不高,喜书画收藏,对长卷深有研读。

  稍后一些时候,金人郦权的跋诗与张公药的作品诗体句数相同。这首诗与张公药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借图画的观赏之感,直接而有力地批评了宋代的奢靡享乐之风(到了政和及宣和年间尤其严重)。“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郦权,字元舆,安阳人,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为著作郎,传有《坡轩集》。

  金人王、张世积的跋诗各为一首七律。王诗云:“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两侨无日绝江舡,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见解,把宋代繁华不再的原因归结为奸臣当政。张世积诗云:“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通过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玑复得,繁华之梦成真。

  金代开了个跋诗的先河,元代几乎无人响应。一直到了明代,才又继续跋诗的传统。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学士、诗人李东阳。他在继承中有创新,就是诗文并举,先诗后文,这可能与他的政治地位较高(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和才气纵横有关。全诗乃七言古体,有36句之多。该诗一气呵成,一吐为快。诗以画面内容为起笔:“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仕女携童儿。”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咏叹画家张择端,字行之间充满了赞赏与同情:“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图成进入辑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诗人还把这历史的罪过归结到以蔡京为首的权奸和嫉贤妒能的小人身上,然而与倒行逆施者的愿望相反,张择端及其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光辉谁也无法磨灭。全诗抒情和叙事相结合,事理相融,读来顺爽,颇有唐诗遗风。

  在李东阳之后,还有一位如寿先生也留下跋诗一首,是七言律诗:“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处无。独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少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这首诗语言简洁,兴废题咏,对《清明上河图》的收藏、传承过程中人物故事感慨兴叹,都如春风过耳一般。此诗当是题咏张氏画卷的上乘之作。可惜除落款有“鹭津如寿”四字之外,作者的身世、生卒年等均已无从查考了。笔者不由得对这位神秘高人举手加额,不胜崇敬。方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25
这幅画描绘的是清晨的景象。从图上可以看到晨曦初露,春寒料峭,郊外河边道上有一支入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队,缓缓行进在城道上。其他的行人及经商者的出现,也都说明了这是清晨,因为古代农村的集市主要集中在早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