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名著有何意义?

如题所述

近代一些名人巨匠,从当时的世情出发,告诫人勿读古书,读多了会受它的 “毒害”。后来的对传统文化持虚无主义的“左”的观点,弄得晚生后辈们视古书为可憎可畏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而谁若斗胆敢提应读一些民族文化的基础典籍与文史哲名著,那就会成为 “落后”“守旧”“顽固”。 事情有这么简单、表面、浅薄、浮躁吗? 二十世纪已经像苏东坡诗句的比喻:修蛇入洞,仅剩尾尖了;在廿一新世纪到来前夕,对上述问题就到了重新思索、学习、研求、审议的时候了。因为,这的确是历史进展给炎黄子孙提出的一个极其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文化课题。 文化课题,是一个比 “百年大计”要巨大得多的事情,甚至也不是“千年”这个数字时间的事情。必须将我们的 “视野”和“思野”扩展到一个至为巨大悠远的历史长河的宏观广角上,方能看事看得更为清楚正确,得出比以前更为妥洽的认识,作出更为有益的计划与措施。 须知,以往的名人巨匠,有的不愿倡导多读古书,那是针对当时的国势、世 (世界)情、族魂、民智而发出的一种匡救危亡的苦心密意,因其心长而势必语重。因为,凡是为了矫枉之时,必然因时由势而出以 “过正”之言——盖不如此则不足以挽其颓势,警其愚蒙。这种历史形势与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完全应当肯定的。 但现在已经不再是 “清末民初”,不是人人畏惧“列强(帝国主义)环伺” “瓜分豆剖”(“八国联军”想把中国均分为殖民地)的时代了,中国人民早已站了起来,并且经历了百年的革命洗礼与锻铸,所以逐渐清醒认识:民族之灵智,文化之精髓,是炎黄后裔的永恒的命脉和魂魄,是抛弃不得的——抛弃了它,即等于自杀。因为,自己抛弃了民族文化之精魂灵魄,则变相的殖民侵略的 “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取而代之——文化既亡,民族即名存而实无复存在了。此为第一义。 第二义是什么呢?有些同志自然也会担心与蓄疑:读古书是不是要妨害创新与现代化呢? 回答这一问,便是所谓第二义。 拙见以为,一切的新,都不是 “天上掉下”的,也不是从哪儿的外部搬来一个东西塞进而成的——所谓 “新”,是针对一个“旧”而措词的,而那个所谓的 “旧”,其实即是孕育生新的大母体! 忘了这一要义,就迷失了一切的因果源流和逻辑进化的科学规律之轨迹。 不是从母体诞生的 “新”,是假新,是与母亲毫无血肉关联的“冒占名义”的 “新”。 母体的伟大,正在于她能孕新育新,而不是相反。绝对不是产生的“新”并无母体,或者虽有母体却是应该咒骂憎恶的 “坏”东西。这种看法,不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的智人哲士认识事情的真理大道。无母焉有子?无旧何谓新?二者能够机械割裂而各自绝对化起来吗?如果那么认为,恐怕是要害死人的。 然后再述第三义。第三义内容太丰富,此刻我只拿京剧来打比方。京剧一目,经历了近数十年的沧桑坎坷了,如今天津竟然举办首届京剧节了。这归功于从上到下的大力提倡,是大声呼唤 “振兴京剧”的成果,令人振奋。但是要问一句:如此文化精华,为何还需待大力大声的提倡与呼唤?有人说,不管你戏多好,无奈今天年轻一代不爱看了,你怎么兴旺得了?再问为何不爱看?答言是 “看不懂”。 好了,好一个 “看不懂”!找着“症候根源”了。 “看不懂”者,包括着什么呢?请列一表—— (一)故事情节不懂; (二)唱腔词句不懂; (三)音乐伴奏之美不懂; (四)表演程式与表意表象艺术不懂; (五)服饰、道具、器物,一切礼仪风俗生活实际都不懂; (六)道德准则、人际伦常关系也不懂; (七)诗画情趣境界、中华审美高层次更不懂; (八)整个中华戏剧文化的本质与精神更不懂! 当然还可以列出更多条目,但只从上面来看,不承认已发生了巨大的堪忧的 “文化断层”是太自欺了。现时青年人不看不听自己的戏剧曲艺,仅仅一味陶醉于某些洋歌洋舞,他们又如何能 “看懂”自己祖宗的宝贵遗产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已然发生了某种外来文化 “取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事实了吗?难道是我危言耸听? 在京剧节中,一个剧团复活了一出名剧 《赵氏孤儿》,我且举以为例。这出戏,来历久远,古称 “赵氏孤儿冤上冤”、“八义图”、“搜孤救孤”。古剧本曾译为西文,引起欧洲极大的震惊!这出戏写的是一个大坏人残害了另一姓人的全家男女老幼,婴儿也不得容留。八位义士挺身而出,各以不同方式救助,牺牲性命,牺牲自己幼婴替换搭救了赵氏的孤婴!后来此儿长大,得悉冤情,伸张了正义。这是一段动天地、泣鬼神的大悲剧!——可是你不读太史公的 《史记》,你什么也不知道,你勉强地坐在台下“看”这出戏,你又如何能听得 “入”,看得“得味”而受到感动与教养呢? 以此例而推,词不多赘;我们祖先的多少可骇可愕、可歌可泣的美德、经验和教训,于年轻人是 “绝缘”了——这样下去,我们下一代与下下一代??,将会成为 “哪国人”呢?岂不该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忧远虑? 末了谈谈第四义。这第四义就是中国现代语文如何发展的问题。前三日看孙郁先生一篇佳文,他虽题作 《无题》,实质讲的却是目下这种语文作品的不足乃至病症,他以为寻其病源,即在今时作家,大多已无有古典文学的根底与熏陶了。我以为孙先生此意堪称卓见。 但这个重大而复杂微妙的文化语文问题,绝非数语可以说清,应另具专篇以至专著才行。语文也发生 “侵略”的问题——最近法国就已抗议这种侵略了,可令人作深长思。许多人误以为强搬硬套外洋语法语式是一种“进步”,又误以为学习祖宗的语文是 “倒退”,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假若真到了中国人已不再说中国式语言、写中国特色的文字时,那就会有异文化取代华文化的危险——也就是民族精魂之亡失的大危险了。所以,学一点本民族的古代精华作品,绝不是什么 “倒退”的浅薄问题。 由此可悟,一味死读古书,泥古拒新是一种极端,而盲目一概排斥古文化文史哲作品的继承消化,也是一种极端——二者都是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6
1.开阔眼界,发散思想2.汲取名著里面的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借鉴里面的文字瑰宝,并学以致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