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用汉代的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袁诗首联借刘禹锡《乌衣巷》王谢之典暗点出吟咏
的对象,托出了“燕”字。其字面上的意思是说:随着
东晋王朝的覆灭,王谢二姓的陵夷,过去曾翔飞于世家大
族的燕子已不易见到了。但其内在的含义远不止此。元朝
建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既无进身之
阶,少数人仕者也备受冷落,很多人都生活在压抑、郁闷
之中。加上元末兵火四起,知识分子更是出处两难。这两
句,即借燕子的今昔,映射出元代社会人才的凋零,士林
的沉寂。
二、三两联,连用“月”“雪”“柳絮”“梨花”等
白色意象,渲染“白”字,暗示诗人所咏已由“见应稀”
的一般燕鸟而过渡到更为珍稀的白燕。其中三、四句用了
两个典故,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说:“袁海叟
《白燕》诗云:‘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人
服其工妙,然亦有蓝本。唐寇豹与谢观以文藻齐名,观谓
寇日:‘君《白赋》有何佳句?’豹日:‘晓入梁园之苑,
雪满群山;夜登庾亮之楼,月明千里。’袁句本之。”(据《文
山集·五色赋记》:《衡山县志·遗逸r1)曾记寇
豹、袁观事,作《白赋》者为袁观而非寇豹。)所谓。庾
亮之楼”,出于《晋书·庾亮传》:东晋重臣庾亮镇守武
昌时,“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
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日:‘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
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2]‘量书)赘七三225
自 此,庾楼便成为名臣雅士赏月娱情场所的代称,袁诗在这
里是以庾楼附近最具“白”的特点的月光下的汉水,代 指登楼
所见“月明千里”的景象。“梁园之苑”,指西汉
梁王刘武所筑梁园,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一批著名文
人都曾在此为客。南朝宋代谢惠连曾写过《雪赋》,假想
大雪之日,梁王宴请宾客,召来上述三人以雪为题吟咏唱
和,中有“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这样的
名句。庾楼、梁园都是才俊之士聚合之所,但在这类地方
也都看不到白燕的踪影。这两句不仅以月、雪意象烘托白
燕之白,呼应、强化首联“见应稀”三字,更重要的是
表现出了这只白燕是何等的孤高、孤独!她不愿依附于他
人,即使所依之人是礼贤下士的名臣、王侯;而孤高、孤
独之下掩盖着的则是无法言说的苦闷。
五、六句。香入梦”与“冷侵衣”互文,化用晏殊
表现幽情别绪的《无题》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
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是说“柳絮池塘”、。梨花庭院”,
虽温馨可恋(“香入梦”),但也不可栖依(“冷侵衣”)。
这两句,同样是在以白色意象烘托白燕之白的同时,重在
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她还有着更远大的抱负,不肯让生命
羁縻于嫩柳娇花。
以上四句,从时间说是自秋徂冬再到春,从地域说是
从江汉到中原,从场境说是从王侯楼苑到文士之家,表明
了一年四季,北方南方,官府民间,白燕都找不到惬意的
栖息之地。在诗中白燕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以上四句既是
写白燕,也是表现作者四顾茫然、孤独苦闷、无所适从的
人生困境。尾联化用《述异记》典,是说走投无路的白
燕,也曾考虑飞回后妃们居住的昭阳殿去,但很快就否定
了这一想法,因为而今的主人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妒忌成
性,那里绝不是白燕展现自我、安身立命的乐园,抒写了
诗人对最高统治阶层的绝望以及决不屈膝投靠的情怀。全
诗句句写白燕,又句句是写诗人自己;四联的意蕴凝聚一
起,使全诗笼罩着苍凉悲怆的氛围,成为诗人内心郁懑的
象征。时大本的诗借白燕寄寓自己的感情,而“珠帘十
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等句,明显带有以人观物
的痕迹;袁诗则每一句都具有复意特点,完全是物我浑一
了。
袁诗所用之典,时间涉及东晋、西汉、北宋,历史时
空的大跨度跳跃措置,赋予这只白燕历尽古今的特点,使
人想到诗歌所表现的不仅是诗人横看现实所产生的情怀,
也是纵观历史引发出来的感士不遇的喟叹;不仅是一己的
心迹,也是元代以致历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自恋自赏而
又自伤自悼的情结。和时大本诗仅仅表现诗人孤高不群的
感情相比,袁诗显然概括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内
容,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很多古代诗话总结了咏
物诗的写作经验,其中清代朱庭珍说得比较具体:“咏物
诗最难见长,处处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门径,纵刻画
极工,形容极肖,终非上乘,以其不能超脱也。处处用
意,又入论宗,仍是南宋人习气,非微妙境界。则宛转相
关,寄托无迹,不粘滞于景物,不著力于论断,遗形取
神,超相人理,故别有道在矣。”【7】撕‘筏嗣诗话’卷四袁
诗对白 燕的吟咏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寄托遥深而又无迹
无痕, 其中“雪满梁园尚未归”一句,无视燕鸟“秋去春来” 的
生活表象,更是“遗形取神,超相入理”,全诗可以说 达到了
咏物的较高的境界。
从以上简析不难看出,袁凯<白燕》诗廊庑廓大,
气象恢弘,物我浑一,忧愤深广,在杨维桢座上获得
。白燕”雅号的不是时大本而是袁凯,绝不是偶然的。
袁凯是一位外在形迹与内在真实差距比较大的诗人。
《明史》本传说他辞官归里后,“背戴乌巾,倒骑黑牛,
游行九峰间,好事者至绘为图。”是玩世不恭,孤高傲
世,还是疯疯癫癫,精神失常?无论何种情况,都只是表
层的一面,实际上他的内心世界十分深沉、复杂。他被征
召为御史后,看到“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众”,便上言:
“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
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皇帝接
受了这一建议,“敕台省延名士直午门为诸将说书。”可
见袁凯很有见识,且与人为善,他的这一建议不知使多少
武臣免于罹罪之灾。有一天,。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
复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
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官心之慈。”’面对一个极易获
罪的两难问题,袁凯的回答十分巧妙,这一方面显示出袁
凯为人的机智,又何尝不表明了他不执一端的通脱。但
“帝以凯老滑持两端,恶之。”于是,“凯惧,佯狂免告
归。”[2]‘明史'睿二^五7%在民间传说中,帝“以其持两端,下 狱,凯不饮食三日。上以太子放,遣人谕之食,寻释之。 凯惧祸,偶遇金水桥,诡作风疾仆不起。或云上疑其伪, 以木钻触其肤,忍痛不为动,放归。凯毁形,尝自絷行 市。上使人伺之,向使者唱《月儿高》,还报凯果风。得 免。” (见《四部丛刊三编》之查继佐《罪惟录》之
“传”第二十二卷之“隐逸列传”第7页,上海书店1985
年7月版。)杨仪《明良记》还记载:袁凯“既放归故
里,(帝)遣使潜察之。凯益为狂废,以糖和熟米,抟为
犬豕粪状,夜密弃墙根草际,昼取为食。使者见之,以为
食犬豕粪也。归陈状,得免祸。后闻太祖崩,始归理发,
有‘从此一梳梳得去’之旬。”【8】三厨蝴一个有见识有才能
的知识分子,为保身不得不辞官、装疯,更遑论实现治国
乎天下的理想了,其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在推翻了异族
统治、建立了汉人新朝之后尚且如此,在异族统治的元
代,其悲愤痛苦当会尤甚。袁凯“素能诗者”,其满腹郁
结便通过诗歌倾吐出来,造成了他外在的狂废行为和诗中
情感世界的分裂。正德元年,他的后世同乡陆深说:。先
生多权奇,有才辨,雅善谈谑,卒亦以此自免于难,顾其
诗乃雅重悲壮,浑雄沉郁,殊不类。岂先生别出其馀以应
世,而中之所有固自不可测耶?”【1]1233朋64《白燕》诗
就是 这么一首表现了他“中之所有固自不可测”的“浑雄沉 郁”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