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厂商应如何确定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如题所述

第二阶段是可变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区域,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果使产量处于这一区域,则该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是合理的,它对厂商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有指导作用。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地起着作用。

它直接影响厂商的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从而支配着厂商的生产行为。边际产量是指最后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平均产量是指单位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总产量即是生产要素投入后的总产出量。

扩展资料

如果投入量小于Q1,由于这时边际产量还在递增,平均产量还有增加的潜力,厂商还可以继续增加投入量,否则就没有得到本来可以得到的全部收益。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为包括Q1与Q2在内的第Ⅱ区域。至于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究竟应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则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6

制造商应根据短期生产函数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判断生产的三个阶段,并在第二阶段进行合理的投资(APL> MPL> 0)。

假设公司需要两个输入因子来产生某种产品:资本K和劳动力L,其中资本K是固定输入因子,劳动L是可变输入要素。生产因工人数量而异。根据平均生产和边际生产的特点,生产或要素的投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MPL是边际劳动力输出; APL是平均劳动力输出。

在下图中,横轴表示人工输入,纵轴表示输出,TPL表示总生产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司的总产出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加。总生产曲线TPL首先以增加的速率增加。在达到拐点后,增长率开始放缓。当点d达到最大输出时,总输出达到最大值。在点d之后,总输出的值变小。

图中的APL和MPL分别代表平均收益率曲线和边际收益率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产量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首先增加,并且在达到最高点c'后连续下降。边际产量在几何上是总输出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

边际产量之所以递减,是因为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变得不协调,这使得生产方式改变了。因为这个原因边际产量递减,因此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本身也就包含了边际产量递增的因素。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什么意思?是说如果保持其他要素投入不变,不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总产量会增加,但是或迟或早,产量之增量,也就是该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

举个例子,假设有土地、劳动两种要素,土地固定不变,不断增加劳动,到一定的时候,新增加一个劳动,可以增加500斤粮食,再增加一个劳动,就只能增加300斤粮食了。

扩展资料

发生边际产量递减的根源,是因为要素投入之间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其他要素不变,不断增加某个可变要素,这样就会偏离最优比例。越增加这个可变要素,就越偏离最优比例,因此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越低,也就是边际产量递减发生了。

把这规律的逻辑反过来用: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又是相对于该可变要素,其他要素投入的比例过大了。在这个阶段,增加该可变要素,会使要素比例趋于合理,因此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又是递增的。

如此,我们就有了弧形似山的产量曲线: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到了某一点,再增加该可变要素投入,总产量不仅不增加,甚至还要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1

厂商应根据短期生产函数曲线的各阶段变化特征,判断生产的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APL>MPL>0)进行合理的投入。

假定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MPL为劳动边际产量;APL为劳动平均产量。

在下图中,横轴表示劳动投入量,纵轴表示产出量,TPL表示总产量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的总产量伴随劳动投入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总产量曲线TPL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到达拐点以后,增速开始减慢,到达点d时总产量到达最大值,过点d后总产量则变为递减。

图中的APL和MPL分别表示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产量先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高点c'后即不断下降。而边际产量从几何意义上看即为总产量曲线上其相对应的某点的斜率。

根据总产量曲线的特点,在总产量到达拐点之前,其切线的斜率为正且递增,过拐点之后,切线的斜率虽为正但呈递减,达最高点之后,切线的斜率即为负。因此,与总产量相对应的边际产量MPL起先可能有短暂的上升,到达点b'后其即不断下降,过了点d'后MPL变为负数。

因此,随着可变投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可能变为负值。

比如,当企业每天雇用8个工人时,工作场所会变得十分拥挤,劳动者在做工作的时候会相互碍事。因此,如果增雇第8个工人,总产量实际上会减少,所以,边际产量变为负值。这就是所谓“人多反而误事”的现象。企业需要根据生产阶段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合理投入来避免这种现象。

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

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

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现递减趋势。

在第I阶段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MPL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渐减小,但其值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的递增阶段。

这说明在第一阶段,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可称为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的阶段,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

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

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

综上所述 ,第二阶段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厂商应选择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扩展资料

短期生产函数三个阶段的曲线变化反应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该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根据曲线可知,短期生产函数的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生产的经济阶段。

至于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哪一点来安排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

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中AP=MP>0时为合理投入区域,即第二阶段。

  解析:

    第一阶段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B点为止。

    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是绝对的太多。

第4个回答  2013-06-26
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中AP>MP>0时为合理投入区域,即第二阶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