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作者是谁,谁可以给我介绍一下

如题所述

  一、《声声慢》的作者是——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著名代表人物)。
  在做这首诗时其丈夫赵明诚已离世,此时的她已孑然一生.怀着丧国之痛,丧夫之痛,百感愁思,写下这首词。

  二、附原文如下: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9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典范词作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炎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破。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声声慢·开元盛日  辛弃疾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  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展偷染妖红。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第2个回答  2013-12-19
声声慢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著名代表人物) 在做这首诗时其丈夫赵明诚已离世,此时的她已孑然一生.怀着丧国之痛,丧夫之痛,百感愁思,写下这首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