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与虚写一篇议论文

求助求助。。!怎么审题。然后例子应该怎么举。盈虚有什么内涵。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分合死生,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只要你细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看似无常,却是有常;看似残破,却是完满;看似动荡,实则静止。
所以熬尽长夜,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便能拥有快乐;耐过残冬,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便能期盼新春。
所以余霞展现,便知夜幕将垂;荣华享尽,便知凋零已至;繁花似锦,便带落英缤纷;月明如昼,便知桂魄 将残。
正因为虚之后有盈,所以充满希望;正因为盈后有虚,所以知道满足;正因为经历了风雨,所以才见彩虹。
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对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是这样解释的: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者,此明时无常德也。亡,无也。时既浇薄,率皆虚矫,以无为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行既如此,难可名之为有常也”。
  
   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
  
   “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亡,读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德之门,可谓深切而著明矣”。
  
   以上两种解释都把“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看做是贬义,如邢昺所说“以无为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既然是虚矫、虚夸之事,所以,“难可名之为有常也”,或如朱子所言:“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也持近似的观点:
  
   “有恒者,无处则是无,有处则恒有,虚约则只是虚约,盈则恒盈,泰则恒泰;于其所无、所虚、所约,固不袭取而冒居之,然亦不能扩充以求益也;特以其不冒居之故,则求益也有端矣”。
  
   “难”字在《论语》中有两种涵义。“互乡难与言”;“君子易事而难说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难”都是一种否定的意义,表示“难以…”。而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难”字是肯定意味,表示一种极难达到的境界。此外,“难”还表示达到这种境界所经历的过程,如“樊迟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在《论语·宪问》篇,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难”是“难能可贵”的意思,但比“仁”的境界要低,正如在《公冶长》篇孔子分别称许令尹、陈文子“忠”和“清”,当子张问“仁矣乎”?孔子则说“未知,焉得仁”。
  
   其实,“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难乎有恒矣”的“难”不是“难以”的意思,而是孔子称许“有恒”也是一种极难做到的境界,正如孔子说不行“克伐怨欲”,“可以为难矣”。这样解释“难”字,与前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语脉贯通:不要说见到善人了,见到有恒者就不错了,有恒者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只是存在“难乎有恒矣”如何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衔接的问题。
  
   《论语·泰伯》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阳明子引用这句话称赞他的学生“若谦之者,良近之矣”。“有”与“无”,“实”与“虚”可以统一起来,同样,这里的“亡、虚、约”与“有、泰、盈”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大谈对立面的转化和统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庸》也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说,为什么偏偏把孔子这句话作非此即彼式的解读?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说“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虚其心”是“体无”“体虚”,“体无”的意思其实是指“用”外无“体”、“体”、“用”合一。假如“体”在“用”外,那么“心”就是“与物有对”,就不会有无为而无不为的“大用”—— 实其照。“神无方而易无体”,唯心无“体”,神才能应变无“方”。所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通《中庸》的“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虚其心”是“为物不二”的“一”, “实其照”是“生物不测”的大用。程子明道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普万物”“顺万事”是“实其照”的大用,“无心”“无情”是“虚其心”的全体。
  
   而这里孔子说“难乎有恒矣”,应该断句为“难乎!有恒矣”,“乎”字是叹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对“恒”的内涵的界定和解说。有恒者的境界虽然达不到《中庸》和僧肇所说的圣人境界,但“亡、虚、约”也是指“虚其心”的“体”,“有、盈、泰”则是指“实其照”的“用”,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体”与“用”的关系。所以,“亡、虚、约”都不是贬义,惟有体“无”,才能“实”其“用”;惟有体“虚”,才能容物、纳物,才能“盈”。“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正如曾子说的“有若无,实若虚”。《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约”是“主一”的“诚”,惟有体“约”,才能“形、著、明”,才能“泰”。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虚其心”,所以泰而不骄,小人“实其心”,不能容物,所以骄而不泰。
  
   那么,什么是“有恒”呢?《中庸》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对应的是,“体”惟有“虚”,“用”才能“恒”。所以,也可以把“有、盈、泰”的内涵虚化,而把意思转移到“恒”字上:惟体“亡”,才能恒“有”;惟体“虚”,才能恒“盈”;惟体“约”,才能恒“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恒”字通“久”、“长”。其实“恒”与“有、盈、泰”是合一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副词修饰后者,“有、盈、泰”也不是表示纯粹动作的动词。“恒”是一种内在境界,而不是抽象时间上的长久。船山说“有恒者,无处则是无,有处则恒有,虚约则只是虚约,盈则恒盈,泰则恒泰;于其所无、所虚、所约,固不袭取而冒居之”,则是把“有”“无”、“虚”“实”割裂,同时也把“恒”字虚化、抽象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后,也有一个“恒”字。而老子说的“恒”,应是指对立双方永恒地相互转化,“恒”仅是过程,而不表状态和境界。正如“约之以礼”的“约”是功夫,是过程,而“守约”的“约”是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5
活出精彩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春风得意?可是,人生万物,其精神、其美妙、其价值,不在相同,而在于不同处。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却是百感交集,精彩无比。但终其一生的劳碌奔波,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愿以偿呢?

苦闷、烦恼、忧愁、抑郁、亚健康,自然污染和精神污染,这几乎成为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共同特征。在纷繁浮躁的尘世中,有一种人物质丰富了,对生活无忧无虑了,却感觉生活无趣味了,精神空虚了,寂寞了,心中空落落了。另一种人当钱的奴隶了,拼命地玩数字游戏,玩的欲火越来越旺,心里却一点也不幸福快乐。以上两种人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丝毫体验不到物质丰富的幸福生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终极追求。有的人还叹息:做人真累,活得了无兴趣,脸上一片茫然,看不到一丝幸福快乐的笑颜!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生活条件如此优越,反而生活寂寞和内心世界空虚了呢?为什么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玩命地挣钱,却不知钱挣来何用呢?究其原因,是心中缺乏一盏明灯,缺失精神支柱,有一颗浮躁的心在作崇。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心浮气躁,没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胸中无数,不知道自己应该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而不应该需要什么,摒弃什么。在众多的诱惑中,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人生方向和轨道,渐行渐远,去寻找新的刺激和乐趣,参与赌博、吸毒、传销、行贿受贿、搞婚外情,最终陷入歧途而遗憾终生。

一个浮躁人,就会失去心灵的安宁,失去了做人的快乐。要想做一个虚极静笃的人,不但要常怀一颗无为的心、还要时刻保持一颗平淡的心,而且要变得自然、真实、可爱。不要总是陶醉在征服大自然和同类的自鸣得意之中,找回自我,让心灵回归,让内心和谐才是最为关键的!

现在有的人活着很忙,为了钱不择手段,玩命地工作,但却不知道自己钱挣来何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忙得连认识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忙得连修心开智的时间都没有,忙得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忙得连关照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忙得连关爱家人的时间都没有。你说这样的钱赚来何用?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怜,他们根本不知道生活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财富,唯有生活才是真正的主体,而好多人都活反了,被金钱累死了,被名声拖垮了,最终成了功名利禄的傀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啊!我们不能没有财富,但不能反过来被财富所奴役。人生的意义和终极追求应该是: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幸福、内心的安宁;而不是为权利、财富、名誉、金钱和地位所烦恼。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可见,思想对于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但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还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自然和充实!

一个人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不怕艰难困苦,整天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奋斗,就不会有寂寞,更不会感到无赖。而且感到生活很充实。“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其实幸福快乐来自于自己辛勤的劳动,来自于自己艰苦创业,来自于自己辛勤的培育。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打击,每当遇到失意彷徨的时候,只要心中有明灯,不怕路途险,就会昂起头微笑着面对困境,敢于披荆斩棘,走出黑暗,必将迎来黎明。每当遇到失落痛苦的时候,只要心中有目标、有追求,就会面对逆境的乐观、智慧和从容,心里就会有一股暖流在默默地涌动,胸中会有一股激情在无声的迸发。因为苦痛,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因为失败,才让我们更加渴望成功。乌云挡住了阳光,可太阳依然明亮!也许我们不必再经历前辈的苦难,但要成就一番事业,依然要有在困难中前行的勇气、在挫折中奋起的斗志、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雄心。

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知足、学会感恩,生活就会幸福。同时,幸福也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天伦之乐、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

生活像那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你才能发现,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更是丰富的,精彩需要自己去营造,精彩更要自己去体会,当然精彩取决于人的心态。淡泊给予人苍白的外表,却让人拥有了一个充实、坦然、意蕴深厚的人生。欲望给予人一个个焦灼痛苦的花环,却使人陷入无底的深渊。拥有了淡泊的心境,将多彩的欲望拒于心灵窗外的天空,让自己灵魂在平静的家园中安然入梦,受过损伤的心就会得到意外的修补,得到愉快的平衡。故而善于感悟、甘于淡泊的人,心胸豁达、慈悲宽待为怀、境界高尚、不拘小节、看淡名利和世俗,不为贫贱而耻辱,不因一时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视曲折、坎坷、困难为成功的起点再迈新步。并以超然的心态把握人生,就超越了世俗凡境,在悠然恬淡的心情中,品尝大自然美丽,品尝多姿多彩的人生风景,人就一定能活出人的精彩。

有一种美丽要用心去感受,有一种幸福要认真回味,有一种感情我们将隐忍于怀,久久不愿讲出来,那就是平淡,因为平淡是真诚,平淡是深沉,平淡是安静,平淡不是平,平中有醇美,淡中有深情,这就是人生中的品味,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境界。人生之路,不会总有枝繁叶茂的树,鲜艳夺目的花朵,蝶飞蜂舞的美好景色,也会有阻挡在前的高山和荒凉的沙漠;不会总有阳光照耀下缤纷的色彩,也会有阴天时的迷雾重重;生活不仅有灿烂的笑颜,还会有无言的泪水,任谁也无法轻松的跨越。只要拥有平淡的真实,才会真正懂得品味人生,舒发人生,才会拥有自我,心存淡泊。拥有平淡,那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你坦坦荡荡,自自然然的快乐。生活中的点滴愉悦,都是生活中的原汁原味。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想平淡生活。拥有平淡就有从容,就会珍惜自己的那份坦然,宁静的心灵,拥有从容,那是一种超脱和大度。平淡是清雅的人生,平淡是人生中的飘逸,平淡也是人生中幽远的路。我对平淡开始了新的向往,平淡是自然的路,犹如那花开花落,如四季的更换,也如我们宁静的生活,生命中会充满生机,平平淡淡是人生一道最美的风景……

每个人从小的心底都有一朵盛开的花,为执着而绽放,因磨砺而鲜艳,因坚强而美丽。然而,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伤害在所难免。每一次历练都是经验的累积,每一次磨难都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都是一颗跳动的生命音符。只要我们淡泊名利,珍惜人生,珍爱生命,用一颗平淡的心去面对平凡的世界,就一定能拥有美丽而快乐的人生

平淡真好!能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宁静寂寞的时候能悟到和感知生命的真谛,从容地思想,恰如溪水静静流过;淡定地生活,宛如微风柔柔抚摸。也许只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从容和淡定,在一生平淡的生活中,才有了那种多姿多彩的人生幸福和快乐。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在浓郁中,默念一份平淡。在人生之路上,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26
既然是一片议论文,肯定要有论点,而且论点明确。盈与虚即盈满与虚空。多到百度知道了解一下词义解释帮助你更深的理解,其中也会有一些例子,还是要靠自己的理解才能写好,即使别人告诉你某个例子,自己理解不了,写出来也不会顺畅。
第3个回答  2011-08-03
去看看刘墉【萤窗小语】中的“盈与虚”说不定会有感触哦。其实,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吧。试着慢慢感悟,引用生活中的经历,相信你能写出一篇美文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