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美的古诗词的经典句子【意向;乐观,】

如题所述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唐•刘长卿《送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赏析: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晏几道(小山)《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赏析:一对不知时务的比翼双飞的檐子,穿过微细雨帘,从头顶掠过。由于看到这双燕子,使词人更加的愁不可堪着,他在想:无知的燕子,尚且知道比翼齐飞的欢快,而有情的我们两个人,分各天涯,难以重逢,这、这、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现实啊!
这两句应该是这首《临江仙》的精华所在,精妙之旨。它的绝妙之处是融情而入景,以景传情。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着景物,十个字却无一字提到情、愁而字,可是情自无限,愁又不尽也。“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的专一不二,又以“燕双飞”来配“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

春山夜月 唐.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赏析: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
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泥融飞燕子”为什么好?是因为“泥融”和“燕子”是紧密相关的——春天,燕子回到北方以后,需要用软泥来修补旧巢,冻土是不行的。这一句写的正是泥土解冻时,燕子飞来飞去,春意盎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赏析:①日出句:早晨太阳出来以后,照得江边盛开的花儿,红艳得比火还要红。
②春来句:蓝,用蓝草制成的颜料,也叫靛青。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颜色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绿波。
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咏菊》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16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 击鼓《诗经.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郑愁予 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
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第3个回答  2011-07-12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4个回答  2011-07-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