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

要内容

琳琅故事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3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详 述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 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 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 岁不嫁,男子20 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 个,官府给请媬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 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 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雪国耻。

  廉颇蔺相如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15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第3个回答  2011-07-13
要知道,史记记载几千年的人与事,不知你要哪个。《鸿门宴》、《一飞冲天》、《卧薪尝胆=====
第4个回答  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