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李白的哪首诗?为什么?

如题所述

喜欢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问君西游何时还 "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赏析2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3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4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任自然的风范,那种无拘无束,恣意人生的豪情,是整个大唐的写意风流。
第2个回答  2011-07-14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单凭这句,一股自信和霸气油然而生,我辈当如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13
J将进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