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谁?

如题所述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 、歌颂大自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主要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 、歌颂大自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2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 、歌颂大自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主要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22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 (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第3个回答  2007-06-22
lz,你疯了吧???????Beethoven你都不知道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第4个回答  2007-06-2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l 6日出生在德国波恩。他父亲和爷爷都是音乐家。

贝多芬还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7岁时,贝多芬已登台表演了。

1787年,贝多芬到了维也纳,见到了他崇拜的偶像莫扎特。贝多芬在大键琴上演奏了一会儿后,向莫扎特要了个主旋律。他即兴演奏得很出色,莫扎特听得兴致勃勃,转身对其他在场的音乐家说:“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会在世界上留下英名。”

但是,贝多芬不能呆在维也纳,因为母亲病了,便匆匆赶回波恩。

1792年,贝多芬重返维也纳,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成了海顿的学生,但不满意海顿的教学方法。为了不得罪这位大师,他暗中从师于另一位作曲家约翰·申克。

尽管如此,贝多芬很快成名了。后来,悲剧临头,他发现自己在慢慢变聋。这是他生命中的巨大危机。

从此,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更加深刻了。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作曲风格。他的音乐反映了他激荡的思想感情、他的痛苦和欢乐。在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交响乐中最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他在这支交响曲中用音乐描述了他对耳聋命运的抗争。贝多芬非常赞同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因此他把第三交响曲《英雄》献给拿破仑,认为拿破仑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博爱”。但是,当他听说拿破仑宣布自己为皇帝时,立刻撕去了写着献辞的扉页。

正是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他写了一些最伟大、最富有思想内容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第九交响曲。

1826年,贝多芬病情严重了;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享年57岁。

这位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的棺木从街道两旁站立的2.5万人中抬过。30位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和诗人手持火炬,其中有弗朗兹·舒伯特。

在维也纳古老的公墓里,可以看到这位大师的最后安息地——一块简朴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那个辉煌的名字:“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也是一个伟人的一生。他的天才扩大了音乐的语言;他的作品向全世界宣讲这个伟大灵魂的挣扎、抱负和胜利,深深地感动着人们,表达了整个人类的美的感情。他的人品高尚。人们尊敬他的伟大才华,热爱他心灵的善良和纯洁。为了不愧于自己崇高的理想,他在痛苦和不幸中跟命运英勇地进行了一生的抗争。他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人,他的音乐深深地感动了一代代的听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