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写的《活着》具体内容是什么啊?

因为我要应付作业写读后感,所以要具体点!还有最好给我一些思路,十分感谢!~~~~

《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他走出了暴力和恶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视界。这部小说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和痛苦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而他内心的死亡感觉却越来越轻飘、空灵。其实在余华的作品中“苦难”这一主题时刻存在,如《在细雨中呼喊》,在这部小说里苦难是回忆的缓解方式。的确,回忆可以使人在自己的记忆里重新经历一遍,对往事进行选择与组合,而且随着时间的久远,即使是苦难的生活在记忆中也可以开始泛起温馨的光芒。但在《活着》中却不同,余华给福贵的苦难找到了新的缓解之路一忍耐,使得这部作品的叙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而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苦难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含着一切。不论多大的苦难降I临,福贵都把它化解在无边的忍耐中,最终达到与孤单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忍耐”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也就是说,恒久的忍耐可产生爱。福贵就是这样的,他无法改变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于是用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用自己特有的幽默、乐观战胜岁月,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然而苦难真的能像余华所写的那样消失于幽默与乐观中吗?不能。苦难作为一种遭遇可以很快过去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对于福贵来说,苦难已经贯穿在了他的整个人生中,成为了他基本的存在状况,除非他死才能消失,但死亡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呢?可以说20世纪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人类的一部苦难史,
在小说的结尾余华又写了福贵与那头老牛角色互换、相依为命,是幸福的,然而那只是经过漫长的苦难后换来的片刻宁静。福贵对苦难的承受是被动的,他的乐观也是盲目的,他虽然学会了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也仿佛有着那头老牛一样的超然,但是,存在的幸福并不会因此而到来。因为,人和牛毕竟是不同的,牛永远不会追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但人会,人在被迫反省自身时会进入到“人是谁”、“人何以为人”这样的意识和疑问中。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界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目睹了一男童挥鞭驱策一匹高头大马时,曾感叹到,如果牛马知道自己的力量比人大得多,人类从此以后将对它们无可奈何。确实,牛马忘记了“我是谁?”,但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海德格尔说,“世界”是就人的精神性而言的,动物没有“世界”——其实也没有生活。为此小说结尾福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福贵,与自己同名,主动将自己的存在等同于动物的存在,实际上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放弃,这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自觉放弃。而福贵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平静,实际上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余华曾针对这部小说,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但我们从这里读不出高尚,反而读到一种存在的悲哀,因为放弃存在的价值和光辉,比存在的本身消失还要可怕得多。可以说福贵虽然从苦难中走过来了,但最终却成了被生活榨干了生命力、充满暮气的老人,在他面前站着的只是广阔的虚无、厚重的麻木,以及庄禅式的自我逍遥,但没有克服灾难之后存在的欢乐。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仍是相当成功的,因为作者在这个物欲泛滥、理想褪色、商业文化气息弥漫的时代能够勇敢的回到创作本身,直面生存,对生命意义进行追问,表现了他所具有的精神使命感,同时也使作品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独立的精神品格。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书海导航: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书评季刊》选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