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表达了什么?历史背景是什么?

悲怆

这个貌似上百度一查能出来一大堆东西。补充一点具体的内容。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3,别名“悲怆”,完成于1797-98年,1799年出版。题献给卡尔·里希诺夫斯基公爵。这个时期对贝多芬而言有一些特殊的意义。首先是他在欧洲一些主要的音乐城市开始受人瞩目。主要得益于里希诺夫斯基公爵。公爵带着他在布拉格、布拉第斯拉法、德累斯顿以及其他一些城市进行巡演,当然,这是当时很多作曲家必修的功课。莫扎特早年由父亲带着走过几乎同样的路线,贝多芬这个来自小城市(波恩)的年轻人更需要这种演出。1797年之前一共有两次旅行,这两次旅行让他获得很高的评价。著名的“鼻烟盒”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有个选帝侯送给他一个鼻烟盒,贝多芬其实还是很乐意接受这个礼物。他在书信中不止一次用炫耀的语气提到这个鼻烟盒,但同时他也遗憾地感叹说这种礼物不如“送给一位外交官”,言下之意似乎他更希望获得金币作为奖赏。因为这时贝多芬的经济条件的确十分拮据。

在布拉格和维也纳,贝多芬被称作当时最优秀的钢琴家,但他的作曲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1795年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遇到对手的挑战。有两位当时十分出名,和他年纪相仿的钢琴家出现在公众面前,以至于给贝多芬带来很大的压力。当时的报章有关于这几位钢琴家之间的竞争的报道。在作曲方面,贝多芬以往低估了老先生海顿的实力。因为这时候海顿开始推出自己最后的伟大作品,包括清唱剧《创世纪》和《弦乐四重奏》,5年里出版了12首。有证据表明,贝多芬事实上很受触动,他把四重奏中的许多篇章摘抄出来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

当然这个时期他还没有创作出足以树立个人风格的作品。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要晚至1801年才首演,大多数其他作品都是规模很小的小品,而且基本没有脱离海顿或莫扎特树立起来的古典音乐的典范。较为成规模的作品或许是1801年出版的《弦乐四重奏,作品18》的六首。因此作品13号的《钢琴奏鸣曲》的意义就十分突出。可以说这是贝多芬最早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首先在规模上,这部奏鸣曲已经大大超出海顿或者莫扎特为奏鸣曲定下的一个基本的形态。在音乐所承载的情绪变化上也比前人要突出得多。

下面说说第一乐章。

在古典奏鸣曲中,用散板开始的篇章是很特殊的做法。在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中,有少数交响曲具有这样的开头,但在奏鸣曲中却没有。因此引子部分是贝多芬的独创。引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首先是一个散板的开始,沉重的和弦表达了深沉而悲壮的情绪。因为这个开头,后人给这部作品加上了“悲怆”的名字。引子的第二部分进入有节拍的段落。右手八度的旋律继承了散板部分的音型,减弱的情绪在低音的和弦爆发中得到补充。高音上行与低音下行结合在属九和弦达到定点,然后逐渐回落,经过一段小华彩转入呈示部。

呈示部的主体完全不具备旋律性,而是纯粹的柱式和弦,用同和弦转位构成,短短两小节就铺满两个八度再回落,带有鲜明的狂飚运动的风格。连接部从属和弦之后紧接进入,发展构成主题的动机,低音级进上行,转入降e小调(平行大调的同名小调)开始副部主题。其动机十分有特点,最终转化为第三乐章的主题。副部第二主题转入降E大调,达到整部作品最宽的音域。结束部以下行的快速乐句构成,这是因为无论是主部还是副部的两个主题都是以向上发展开始的,结束部的下行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情绪积累的释放。呈示部结束在降E调重复主部动机的乐句上。

展开部同样从引子的悲剧题材开始,让情绪在激动的呈示部过后有所松弛,然而主部的动机再次出现,并开始转变到左手,逐渐引出微弱的副部主题动机。最终在发展部里为主的还是主部的动机。

低音下行把乐曲推入再现部,依然从c小调开始。连接部缩短直接回到主调上的副部主题。结束部突然出现了德意志六和弦(降3音的重属七65和弦),用于阻碍终止。引子的悲剧主题再次出现,逐渐失去原先的力量,转入属和弦,主部的狂飚主题再次出现与德意志六和弦经过几次对比后出现正式的终止式。

这个做法算是贝多芬对古典奏鸣曲的一个巨大发展。首先他引入了交响乐中常见的引子做法,然而通过悲剧性的主题与狂飚式的奋斗主题的对质构成了全部第一乐章的冲突。而在乐曲的最后又大大增加的结束部分的长度,通过阻碍终止增加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尾声。事实上有很多理论家认为,正是贝多芬第一个在奏鸣曲式中扩充了尾声的规模。《c小调第八奏鸣曲》的尾声与后来那些庞大无比的尾声相比还很短小,但其中所包容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因此这部作品堪称第一部具有明确贝多芬风格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