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下独酌的原诗注释及背景

如题所述

  一、回答:
  1、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注释: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3、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二、扩展知识:
  1、作品简介:《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以第一首最佳。诗中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8
花间一壶酒⑴,独酌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不解饮⑷,影徒随我身⑸。
  暂伴月将影⑹,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⑼,相期邈云汉⑽。

  酌: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不解饮:不会喝酒
  徒:徒然,白白的。
  将:和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相期:相约会。
  邈:远
  云汉:银河

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