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心得吗??让我背道是还可以,可是运用的时候就不行了,

什么虚词实词的我都晕了,求高手们帮帮忙吧,谢谢大家。。。

1.实词是核心,坚持每天记一个重要实词的义项。

学好文言文并不只是课外阅读那么简单,更需要我们去了解文言文句式,积累一些实词,尤其重视一些一词多义的实词。

学好文言文,就要具体到每篇文章的每一句,每个词的意思,坚持做到更细更准,理解它在文章中代表的含义,更深的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喜欢上分析实词,喜欢上文言文。

2.断句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好断句,通过对文章结构和大意的了解,做到准确断句,防止一逗到底,及时分段。文言文不同的断句,导致意思千差万别,对待文言文,要更细,更准,别让错误从指间划过。

学会正确断句,准确理解文章意思,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的学习,更强调熟练断句,心口相应。

准确断句,就要做到以上两点,多读书,提高语感,积累实词,从一个词的学习到句的分析,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熟练,最后拿下整篇文章。

3.独立自主翻译整篇文章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就是独立翻译整篇文章,彻底理解文章意思,从而才能走进作者心里,通过对文章的诠释,来了解历史,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处境,以及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反应出什么社会问题,值得后人反思什么问题。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打好基础,不断重复,达到熟练的地步。要学好文言文,得掌握必要的3个技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1
尽管2004年有十几套高考试题,各各不一,但题型却大同小异,文言文试题更是“涛声依旧”。从宏观上看,选文依旧是浅近文言,依旧是人物传记,依旧是考文言重点词语,依旧是理解人物性格精神。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然而,对2004年的考生而言,文言文试题尤其是文言笔译题,依旧是一只吃分的老虎。
其实,文言文阅读虽然是高考重点,但本不该是难点。只要精熟30篇左右的文言文,便可无忧。中学六年,即或只谈高中三年,精熟30篇左右的文言文,也非高要求。毕竟一月平均不到一篇。然而,是什么原因使文言文阅读竟成虎患呢?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爱屋及乌,恨和尚则恨及袈裟。漠视传统文化,所以才疏远文言——传统文化的第一载体。
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部分试题,就必须首先树立一种观念:学习文言,应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在这东西方文化大冲撞的时代里,我们更应接受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文言文是我们母语的古老的书面形式,是母语的母语,是我们的语言“祖母”,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学习。说功利一些,学习文言文,也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我们再来谈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从2004年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这里将2004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京卷),胜、夺、沮、更(江苏卷),投、济、虞、尚(辽宁卷),次、节、勒、及(重庆卷),课、属、及、诣(天津卷),徙、敏、谒、窃(广西卷),固、巧、是、多(广东卷),家、坏、知、可(浙江卷),升、和、狎、阴(湖南卷),私、第、弄臣、用事(福建卷),至孝、祷请、访问、行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虚词——而、因、为、以(全国卷),为、若、因、乎(北京卷),之、而、乃、以(江苏卷),乃、与、为、若(辽宁卷),且、所、乃、之(重庆卷),所、其、乃、以(天津卷),之、遂、以、且(广西卷),于、之、则、其(广东卷),其、以、而、乃(浙江卷),以、其、而、于(湖南卷),其、且、所、乃(福建卷),遂、因、以、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不难看出,所考词语,大多是教材中明确要求掌握的,是平时练习中反复出现的,即便少见,如“沮”,放在“人怀异意,以沮新政”这样一个句子中,要推演“沮”即“阻止”之意,也委实不难。
因此,笔者主张,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三种常规学习方法谈过,再来说说具体的应考策略。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目的。据此,有六种应考策略可用: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其三,借对举词句法推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又如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第2个回答  2011-07-18
第一,明白一个道理,文言文不只是考试有用,文言文学好了写作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会提升……其实文言文在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无论是和人交谈或者应聘那些,有一点点古文和成语的点缀,会显得你更有内涵。
第二,楼上哥们儿说的,实词虚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多读点古文,艰深晦涩的,不要去读,毕竟不是学术研究,没必要寻根朔源还弄个甲骨文……
第三,语感,不只是英语有语感,古文也一样,学会断句,读起来感觉朗朗上口。学会用心去体会作者写作时候的心情,不要只是字面意思的懂,真正的懂是跨越时间限制,在字里行间感觉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盛情,任何的写作,哪怕是历史,也是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的,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世界……
第四,做做练习,应试教育,没办法,必须这么做
第3个回答  2011-07-19
我是学文的。
我当年是书上的每篇文言文都会背,额外的老师给的资料上的文言诗词都会背。高考上这没有一点用,顶多加了几分。反而自己的文综成绩下来了。所以我的心得是:高中要关注文综,文综的分数提升空间很大!而不是纠缠于语文的复习上,语文跟着老师课堂复习就行了。完全没必要自己另外开灶。高考文言文只要你能大概懂个意思,你就能得70分左右了。文言文再好的人也顶多得个80左右。复习要有侧重点。诗词不要全背,老师给你画的,背背就行了。默写不出一两句来完全不影响考高分。而文综低于200的话,你就和好的高校无缘了。
第4个回答  2011-07-19
文言文背是一定要背的,光背可是不够,而且很多阅读是需要理解的,你可以看下马昕老师和胡正伟老师的文言文,各有特色,但是讲的都特别好,把这一块拿下了以后就不会再为了这个文言文操心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