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意思

如题所述

夜雨寄北:在晚上下雨的时候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关问题全部
夜雨寄北意思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一起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时,我痛苦地情思着你。
994 浏览55852019-11-03
《夜雨寄北》的全文意思是什么?
字词释义: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全文释义: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典故:《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9 浏览1312019-10-24
《夜雨寄北》的全文意思
夜雨寄北1 唐·李商隐 君2问归期3未有期, 巴山4夜雨涨秋池5。  共7张 夜雨寄北 何当6共7剪西窗烛8, 却话9巴山夜雨时。[1]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2]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2]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2]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2] 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 译文一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3] 译文二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2]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原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如下: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扩展资料: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解释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 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 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 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 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 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 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 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 深隐曲折取胜, 这首诗, 《万首唐人绝句》 中题作 《夜 雨寄内》 , “内”就是“内人” ,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 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 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 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 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 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 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 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 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 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 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 直写 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 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 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 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 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 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 “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 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 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 后两句 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 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 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 ,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 “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 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 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 “言为心声” ,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 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 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 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6
夜雨寄北1
唐·李商隐
君2问归期3未有期,
巴山4夜雨涨秋池5。
 共7张
夜雨寄北
何当6共7剪西窗烛8,
却话9巴山夜雨时。[1]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2]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2]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2]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2]
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
译文一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3]
译文二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2]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第2个回答  2018-04-05

“夜雨寄北”是诗篇名。唐代李商隐作。全文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答覆友人的询问,既有秋雨时节的感伤,又有向往中的温馨场面。其中的重叠词句,突出了作者感情的缠绵,构思奇特。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2-30
意思大概时说——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第4个回答  2008-08-18
夜雨寄北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诗词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诗词注释】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