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荔枝叹》的翻译

求详细的翻译,苏轼的《荔枝叹》,谢谢

苏轼《荔枝叹》
十里一置⑴飞尘灰,五里一堠⑵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⑶,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⑷,惊尘贱血流千载。   
永元⑸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⑹。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⑺。   
我愿天公怜赤子⑻,莫生尤物⑼为疮痏⑽。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⑾。   
君不见,溪边栗粒芽⑿,前丁后蔡⒀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   
洛阳相君⒁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⒂。

【注释】   
⑴置:驿站   ⑵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⑶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⑷破颜:变为笑脸   
⑸永元:“永元”是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⑹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⑺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县接交州,旧献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驿马昼夜传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道经临武,羌乃上书谏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太牢为尊,不以果实为珍。伏见交址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从之”。( 谢承《后汉书八家辑注》)。   
⑻赤子:人民   
⑼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⑽疮痏:祸害   ⑾上瑞:最大的吉兆   
⑿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⒀前丁后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囊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⒁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⒂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译文】   
五里就设一座土堡,十里又是一处驿站   
你看那尘土飞扬,兵火相催的气势   
真比行军打仗还要壮观   多少人死在谷中   前仆后继才把荔枝和龙眼送到宫中   像飞车跨过千山   
像鹘鸟越过大海   
不这样快马加鞭   
它怎能新鲜的得就像才摘下来   
就为了皇宫里的美女露出笑脸   无数的生灵尘惊血溅   
做皇帝的这样兴师动众,真是遗臭万年   
汉和帝想吃交州的荔枝,因为唐羌的进谏于是罢止   
杨贵妃子要吃涪陵的荔枝,唐玄宗千里置骑她送至   
李林甫口蜜腹剑,人民恨不得吃了他的肉   
唐羌刚正不阿,官员中却没有人再为他祭祀   
只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老百姓们不饥不寒,就是最大的吉瑞   
所以我恳求苍天,可怜可怜百姓   
不要再长出这些珍贵的东西来祸国殃民   
武夷的茶叶好得很   
丁谓蔡襄,哪个不争相斗品   
为主子选出最好的贡品,好让他开心   
这些狗官想方设法地出新意   
还不是为了获得恩宠,多得一点利   
我们的皇帝缺少的难道就是这些奢侈的东西?   
为人臣子,只知道用吃喝的享受去满足皇帝   
实在太鄙陋了!   
可怜钱惟演出自忠孝之家   
照样向皇帝进贡名贵的牡丹花   
那些无耻奸佞的小人   
就更不用说啦!

【赏析1】   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用“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当今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从讽古变成刺今,表现了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   
结构特点:布局开拓,笔势腾挪,六十二句扣“荔枝”上,次四句扣在“叹”上,而“君不见”一段,百感交集。决不“就题还题”,代表了苏轼诗讲究才学和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这些散句和议论加强了该诗的表现力。
 
【赏析2】   此诗内容明显分为二部分。前十二句可视作上篇,以纪实手法,追思汉唐贡荔之害。昏君佞臣为使荔枝鲜如“新采”,不惜遍设驿站,飞车跨山急如兵火,致荔使前仆后继,死者枕藉。以“惊尘溅血”博取“宫中美人一破颜”,充分暴露权力高层之穷奢极欲,茶毒生灵,令百姓痛恨至极,以至千年之后仍欲撕食奸相李林甫之肉。足证贡荔祸民之烈。   
苏东坡对汉唐贡荔之祸的叙事,是以史实为依据的(诗中有简要的“自注”)。“永元”是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注家对唐羌更有详尽介绍,称:“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县接交州,旧献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驿马昼夜传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道经临武,羌乃上书谏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太牢为尊,不以果实为珍。伏见交址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从之”。( 谢承《后汉书八家辑注》)。临武,即今湖南郴州。交州,交址,秦汉设郡,地及今越南国,此泛指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与南海同。   
唐羌可以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敢于触犯龙颜为民请命。幸而汉和帝还比较开明,从谏罢贡。史料称唐羌上疏后便辞官还家,闭门著作,不应征召了。看来是个正直之臣。然而,后世的皇爷大多禁不住荔枝美味的诱惑,岁贡历久不衰。苏诗所云“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与《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的记载相吻合。宋代那位善书能画的昏君宋徽宗,果然不乏其想象力,竟下令将福建荔树移植于汴京保和殿,精心培育,竟然亦能结果。于是亲摘新果,恩赏宠臣,并吟诗自夸,真是聪明、可爱到了极点(陆游《老学庵笔记》)。殊不知,又有多少生灵为之“惊尘溅血”!直至清代,帝王仍视荔枝为珍果,用以赏赐宠臣示恩。而谏罢贡荔的直臣,亦不时挺身而出,幸为明君所嘉纳者属于少数,但总是罢而不止,屡罢屡起,如同今世禁止公款吃喝一样艰难。   
苏东坡谪居岭南,情系民众。他不仅为汉唐贡荔之祸所叹,更为当朝大臣 “争新买宠出新意”所愤。他毫不留情地指名抨击热衷贡茶(栗粒芽)、牡丹(姚黄花)的朝廷重臣,揭露其“争新买宠”的丑陋心理,对民众遭受祸害深切同情。情不自禁地大声疾呼:“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吁请苍天不要生产各种招人喜爱的“尤物”,反给百姓带来祸害;老百姓只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不饥不寒而已。东坡满怀激愤地责问那些“争新买宠”的朝臣:吾君所缺乏的难道是这些奢侈品吗?若用吃喝一类东西去满足帝欲,实在是太鄙陋了。既是对“马屁精”们丑恶目的批判,亦是对昏聩帝君的告诫。须知,此时的苏东坡,不是谏官,而是谪官。尽显其忧国忧民赤心,和正直敢言品德。   
苏东坡《荔枝叹》,与其说是一首讽谕诗,不若视为一篇直指时政腐败,痛斥奸佞争新买宠的政论文,令佞臣们如坐针毡,不寒而栗。一怒之下,将东坡再贬至海南儋州,此处已是中国的“天涯海角”之地,他们是必欲置东坡于死地而后快。东坡后虽迂赦北还,终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病逝归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31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