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几个问题

问题①:不管是诸葛亮生病还是里面的人生病,为什么脑门儿上都要缠一个布条之类的东西
问题②:里面的人不管是在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在别人家中做客的时候,为什么有的时候是坐着的,有的时候又是跪着的,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吗?

问题①:不管是诸葛亮生病还是里面的人生病,为什么脑门儿上都要缠一个布条之类的东西

答:
古人头痛脑热,都会在“额头上绑条带子,躺着喝冰水”——现在韩国人仍然还这样。

古装戏里,为了表现病人,都在额头系一条布带子。这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应该说从有了戏曲以后,就这样表现一个人在病中,现在也在影视中“普及”了。

为什么要这样。我的判断是:是古代人得了风寒,冷的,加条毛巾捂汗,发烧,取条湿毛巾降温,时间一长,后人就用条布条子来表现病中之人。

问题②:里面的人不管是在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在别人家中做客的时候,为什么有的时候是坐着的,有的时候又是跪着的,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吗?

答:

一、
古人的“坐”与今天的坐法不一样的。古人坐法,没有椅子凳子,是坐席子,坐法是:指双膝着地,把屁股蛋放在小腿到脚后跟上,而把两手放在膝盖上,这就是“坐”。古代还有一种坐法,叫“跽jì”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表示吃惊或者对讲话的人表示尊重。所以,古代人说跪和“坐”是一样的。而今天的“坐”则是“箕踞而坐”,下面有介绍。

你看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孔子与弟子们在一起谈话(上课),尊贵的人一人一块席子,普通的人则三四个人一块席子,所以,孔子一人一块,弟子四个人一块席子。其实就是几个人跪在席子上。如果几个弟子同跪在一张席子上的,则真正成了“同学”了,三国时候也是这样的。孔子有一个老乡,用屁股坐在地上,把两条腿向前伸出——我们今天的人经常这样坐着,孔子就用拐杖敲打他的腿,批评他没有规矩,没有礼习——伸腿朝前而坐(“箕踞而坐”)的话,则下体无遮拦——就是裆部会露出来,很不文雅的。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后来管宁发现华歆有低给趣味,比如贪财好利、难耐寂寞等,就与他割席断交。

二、
不过,从两汉到三国时期,北国人——匈奴人等,开始把他们的坐具传入中国,这就是“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这时,中国汉人才逐步开始坐上座具。经历了南北朝,中国人才都接受了这种坐法,我们看到的接近现代的椅子,要到隋唐出现,而大椅子,要到宋朝才出现。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人物谈判、宴会等,都是跪着的,其实那就是当时的流行的坐法。

——不过,三国人物的“坐”(跪)是正式的坐,是正襟危坐,在外交场合、在国家大型典礼上,面对国君,或者谈判、宴会上,必须这样跪着坐。

——而伸出两腿的坐法,这是一些不讲究行为的人,私底下的坐法,这样做是舒服的,但却是不合礼法的,所以,大家不敢公开这样,如果一个人公开这样呢,则是用来表现这个人物是人中的焦点,或者是当权派,用这样的坐来显示他的骄横和放肆,尤其是董卓和曹操等,在幼帝面前这样伸开腿坐着,表示他们不把皇帝和群臣放在眼里,显示他们的自大。

最后,补充一点,而我们发现,当时有些重要人物,因为地位高,已出现了“几”,这个“几”不是他面前的几形桌子,而是他背后的半圆形的靠背,他可以坐在地上,然后,把后背抵住那个靠背,并把两个手肘也放在身体两侧的扶手上,这个时候,还没有椅子,也还没有凳子,这个靠背是放在地上的,地上放毯子,然后坐在毯子上背靠着这个靠背。

靠背和凳子的结合,变成椅子, 要到五代至宋朝才出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2
本来就缠着个布条,方便戴帽子,不过生病了就不戴帽子自然就剩布条了(个人理解)
第2个回答  2011-07-23
古人的跪和坐区别不大,都是坐在小腿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