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那么多山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的人愿意去居住

如题所述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357年,明玉珍(1331~1366,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西征,四月攻占重庆,剿除四川元军,确立对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仍奉"宋"为国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历时9年,1371年被大明政权所灭。   1911年,由于修建成渝铁路案搁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保路运动。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国民革命军空军的作战飞机,美国志愿飞行团“飞虎队”都曾经驻扎在重庆。   纵观历史重庆曾经三次建都,分别为巴国都、大夏国都、民国陪都,自此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1929年重庆从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礼堂
  巴县分离,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正式建市,第一任市长为潘文华。1936年改设四川省代为管理的一等院辖市(即地区代管的直辖市),并管理贵州省桐梓、遵义地区。1939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蒋介石和史迪威将军负责指挥中国和越南、泰国、缅甸、马来亚地区盟军作战,重庆成为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统帅部。重庆有着重要的国际地位,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世界名城,重庆为战斗中国的象征。因为重庆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曾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庆从一个“僻处西陲”的城市一跃而成为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三大名城齐名于世界的版图。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的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重庆人民在地下党领导下英勇斗争的结果。   1949年的重庆市,是西南诸省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地居两江总汇,凡陕、甘、川、康、滇、黔之商货出入长江者,皆以重庆为转运枢纽,商业繁荣居西南之冠,物质力量雄厚。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8月,恢复四川省,重庆仍为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4年2月25日被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为副省级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重庆正因为有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兵家必争之地,1890年1895年,英国,日本先后在重庆开埠,重庆正式崛起。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当时重庆GDP位列全国第三,工厂占全国一半,主要人才汇集重庆,"铁血西迁、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建国初期,以原中央大学为班底的重庆大学更是当时少有的学科齐全的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直到之后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实力雄厚的重庆大学才被拆分:法政、建筑、农学留在重庆,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为现在的西政、重庆建大、西农;其财经、地质专业并入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大大增强了两校实力。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解放后,重庆是西南局首府,直辖市,大量解放军转业留在重庆,(我爷爷也是)所有重庆退休老干部很多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