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的不同点

我们音乐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他们区别的论文,要在300-400的字数,谢谢~!!!

Mozhate莫扎特,W.A.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蔡良玉)

Beiduofen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综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义,如《悲怆》奏鸣曲第1乐章的引子,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它给接踵而来的第 1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气氛。《第七交响曲》第 1乐章的引子长达80多小节,几乎等于 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声也往往很宏伟而隆重,如《英雄》交响曲第 1乐章的尾声和《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尾声,都充分地发展了未尽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总结,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在奏鸣-交响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拍中表现严肃端庄,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气概非凡,第3、第5、第 7和第9交响曲的谐谑曲都具有这种笔致。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在交响曲史上是一创举。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寥寥可数。他对标题音乐仍然侧重感情的表达,他在《田园》的标题下,特别注明“感情的表达应多于景色的描绘”。
贝多芬极重视力度处理,对强弱变化的层次要求极高。例如在《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的“激动的快板”乐章中,在125个小节中他写了95个强弱记号。为了表达感情的突变,ff与PP有时突然转换,也有时在渐强之后突然出现PP。他很少写正规的赋格曲,但经常在乐章中应用赋格手法,写出具有赋格性质的绚丽乐段。他善于写变奏曲,用于大型作品中作为慢板或末乐章。他还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这和他善于即兴演奏有密切关系。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陈洪)
贝多芬是一为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也是第一位浪漫主义派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是男性的。贝多芬身处法国大革命、欧洲风云动荡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深受法国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如:尼采、康德、卢梭等人):崇尚人权自由、人权平等、科学、民主。所以可以解释:在前人的基础贝上,多芬的作品不仅是改良的,而且是革命的。这些特点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无处不见(当贝多芬无法将不同的事物相协调共处时,他试图利用两者的斗争来解决):在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顺便说明:有一部小说也叫“克莱采奏鸣曲”)中,贝多芬将一贯和谐结合的钢琴、小提琴相互对立起来,形成斗争式的对答。这样的作曲方式无论在莫扎特时代还是在浪漫主义时代都是极其罕见的,无可否认:《克莱采》奏鸣曲是众多的小提琴奏鸣曲处以佼佼者地位的。除了贝多芬,不再有人会写《克莱采》。《克莱采》只是一个例子,但它反映了贝多芬众多作品风格、内容、思想的与众不同。
贝多芬音乐通常是悲愤有利的,是浪漫主义音乐.莫扎特是古典时期的,皇宫贵族,淡雅庄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6
贝多芬是一为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也是第一位浪漫主义派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是男性的。贝多芬身处法国大革命、欧洲风云动荡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深受法国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如:尼采、康德、卢梭等人):崇尚人权自由、人权平等、科学、民主。所以可以解释:在前人的基础贝上,多芬的作品不仅是改良的,而且是革命的。这些特点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无处不见(当贝多芬无法将不同的事物相协调共处时,他试图利用两者的斗争来解决):在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顺便说明:有一部小说也叫“克莱采奏鸣曲”)中,贝多芬将一贯和谐结合的钢琴、小提琴相互对立起来,形成斗争式的对答。这样的作曲方式无论在莫扎特时代还是在浪漫主义时代都是极其罕见的,无可否认:《克莱采》奏鸣曲是众多的小提琴奏鸣曲处以佼佼者地位的。除了贝多芬,不再有人会写《克莱采》。《克莱采》只是一个例子,但它反映了贝多芬众多作品风格、内容、思想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篇写他们之间区别的论文
http://www.classical.net.cn/digest/dspnews.asp?ipt=2574
第2个回答  2007-07-01
不论评论家怎么说,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莫扎特:
他大部分的音乐都洋溢着活力,而他的朋友说他从来没有快乐过.莫扎特天性纯洁,我觉得他虽然生活不尽人意,但他真正的热爱音乐,所以只要他仍然能创作音乐,内心便无比快乐,他不允许尘世的喧嚣污染伟大的音乐,所以他尽展音乐之活力快乐之美,好让其他生活困苦的人们从他的音乐中看到天使在微笑,尽管也许是带着泪的.所以他一直不去讨好贵族,不去耍心计,这也使他的父亲和格林男爵颇为头痛.
贝多芬:
他是化音乐为力量的人,他用音乐去鼓励人们战斗,去怒斥社会的种种不平.有很多人说他偾世嫉俗,可我认为,你怎么能说一个写下了<欢乐颂>如此壮美的乐谱之人偾世嫉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冷眼"之人其实是很善良的,如安徒生,米开朗基罗......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孤独,没有人像他们一样渴望朋友,需要知己!所以他们也有共同点:热爱大自然.如<田园>交响曲,有人说它能使人看到上帝!

我认为对他们的理解之根本是要认清莫扎特没有他的音乐那么快乐,贝多芬也没有他的音乐那么铿锵有力.伟大的人们眼里有着全人类,只要世界还有一个人过着痛苦的日子,还有一个人遭遇着不公,他们便会为他/她而流泪!

呼.....有点累.我先写这么多.我们可以再聊.
第3个回答  2007-06-26
Mozhate莫扎特,W.A.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蔡良玉)

Beiduofen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综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义,如《悲怆》奏鸣曲第1乐章的引子,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它给接踵而来的第 1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气氛。《第七交响曲》第 1乐章的引子长达80多小节,几乎等于 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声也往往很宏伟而隆重,如《英雄》交响曲第 1乐章的尾声和《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尾声,都充分地发展了未尽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总结,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在奏鸣-交响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拍中表现严肃端庄,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气概非凡,第3、第5、第 7和第9交响曲的谐谑曲都具有这种笔致。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在交响曲史上是一创举。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寥寥可数。他对标题音乐仍然侧重感情的表达,他在《田园》的标题下,特别注明“感情的表达应多于景色的描绘”。
贝多芬极重视力度处理,对强弱变化的层次要求极高。例如在《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的“激动的快板”乐章中,在125个小节中他写了95个强弱记号。为了表达感情的突变,ff与PP有时突然转换,也有时在渐强之后突然出现PP。他很少写正规的赋格曲,但经常在乐章中应用赋格手法,写出具有赋格性质的绚丽乐段。他善于写变奏曲,用于大型作品中作为慢板或末乐章。他还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这和他善于即兴演奏有密切关系。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陈洪)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参考一下吧
第4个回答  2007-06-26
贝多芬音乐通常是悲愤有利的,是浪漫主义音乐.莫扎特是古典时期的,皇宫贵族,淡雅庄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