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出自:宋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其二》

原诗:

宿新市徐公店 其二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释义: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作者成就:

杨万里是一位爱国者,又是一位政治家。他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

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8
就是指的蝴蝶是黄色,油菜花也是黄的!小孩子追蝴蝶,蝴蝶飞进油菜花地里就难以辨别,小孩找不到了呗!比喻春天的美好,色彩艳丽!

这首诗把春天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后两句对儿童和黄蝶的动态描写使这幅春景图栩栩如生。不知读者朋友有没有仔细思考过,黄蝶为什么要往菜花田里飞去呢?
可能很多人马上会回答,那是因为黄蝶的保护色与黄色的菜花融为一体,让儿童无法找寻,躲过一劫。是的,回答没错,可为什么它不是红蝶(可以往桃花园里飞)、白蝶(可以往梨花园里飞),而是黄蝶,偏偏要长成黄色的保护色呢?这问题能回答的人就不多了。
诗中的黄蝶往菜花田里飞,可以判定这种蝴蝶属于粉蝶类(粉蝶科)的菜粉蝶,它们在成年阶段专食菜花的花蜜,采集菜花的花粉,而菜花是黄色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天敌(如鸟类)发现,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只有黄色的蝴蝶才被保留下来,其它颜色的都被天敌吃掉了,没有留下后代。那么,不在菜花地里出生的菜粉蝶,不是也要被天敌吃掉吗?
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事实上,菜粉蝶只在菜田里产卵,根本就不会在其它地方产卵。油菜(包括我们吃的白菜、青菜、花菜、包菜和甘蓝等)能合成一种化合物,叫介酸甘油酯,在油菜开花和结油菜籽时合成量大增,并储存在菜油中,是菜油的主要成分。菜粉蝶就对这种介酸甘油酯特别敏感,它的头部触角通过感知空气中微量的介酸甘油酯,即可判断何处有油菜。发现何处有油菜,就在何处产卵,第二年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又专吃油菜的叶片而逐渐长大,再化蛹变成成虫——蝴蝶。我们在买回家的白菜上或甘蓝菜上常会发现几个小菜青虫,那就是菜粉蝶的小宝宝。菜青虫多的时候,会给油菜造成虫灾,也因此农民在喷洒农药杀灭它们的时候,在这些蔬菜里面留下残留农药,造成蔬菜污染(可以清洗掉)。不过你别过于责怪菜粉蝶,菜粉蝶在采蜜采粉的过程中,也起到传粉的作用,在提高油菜籽的产量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顺便说一下,从这首诗还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很早就已观察到菜粉蝶与油菜的关系,但这些认识仅仅是对现象的观察。在国外分离提取出介酸甘油酯后,发现介酸甘油酯中的介酸(二十二碳烯酸)常温下为白色粉末,可作为高级润滑剂、添加剂,还是一些精细化工的原料,当然,也发现了这个“蝶恋花”的真正秘密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化学化工科学家陈彬教授曾发现我国出产的菜油中,介酸含量很高,首创从菜油中大量提取介酸,笔者1984年曾有幸在他领导的上海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色材研究所学习该提取技术,还亲自测得介酸含量最高可达51%。现在超市里已买不到菜油了,而去掉了介酸甘油酯的菜油正是今天我们所吃的色拉油。
油菜籽收割的季节,如果你去农家走走,会发现成百上千的菜粉蝶聚集在农家晒谷场上的油菜籽旁飞舞,那场面非常好看,甚至有些壮观。你看了可能很高兴,可你想到了吗,那么多的菜粉蝶飞舞并不是它们在欢乐,其实它们很可能正在伤心地哭喊——别碰我们的美食!
第2个回答  2011-07-17
这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后两句,大意是说儿童快跑着追赶黄蝴蝶,蝴蝶却飞进了一片金黄的菜花之中与菜花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07
字面意思是,小孩子急忙奔跑着去追逐黄色的蝴蝶,而蝴蝶飞入了菜花群中,和他们颜色一样,没办法去寻找了它了。
第4个回答  2011-07-17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