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含义是?

如题所述

“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含义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出自《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作者无名氏。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原文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如下: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词句注释如下:

①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②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③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④躬:身体。

扩展资料: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式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出自《国风·邶风·式微》,全诗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如下: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如下:

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扩展资料: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 “‘泥中’犹言泥涂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 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

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邶风·式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5

“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含义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原文: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扩展资料:

1、《国风·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2、《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共十九首  。

3、赏析:

指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栉省J嗽馐芡持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经上的东西,说浅显就浅显,说深奥就深奥。或是让你一时恍然大悟,或是让你用余下的一生去思考。比如《诗经》比如《邶风》比如《式微》

  “微”就是天黑的意思。《诗经》里也有“彼苍者天”“莫黑匪乌”的句子,古人也有说“天黑”的词语,但是为偏偏放着“天黑”不用,而用“微”,是因为”微“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天色,一种时间,还有更多的感情,更多的内涵。如同佛经中的“色”成为指代万物的符号一样,“微”是古人给天黑的符号。“式”是句首发语词,无词义。但是却不能省略。如同《诗》加了“经”还是诗一样,“式是人们给黑夜镶嵌的一颗珍珠,一颗钻石,让黑夜成为人类的一种记忆,一种情结,并且更加恒久。

  人是夜伏昼出的动物,确切地说应该是见光而做遇暗则息的动物。每到天黑,便回到自己的家中,或是砖房瓦房,或是草屋木屋,或是山洞石洞,舒展自己的身体在地上或床上,在梦中延续白天的光明。

  我们的祖先千万年来都是这样,偶尔在太亮的月光下晒得失眠,便起身在窗外吟诵如失恋般的酒歌,即使到门外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庭院。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土中?”

  天黑了,本应该回到家里,或于父母,或与妻儿团聚。谁知道却因为种种不清远的事情那个,只能在外面遥望,寻找与期盼。

  夜是黑暗,是危险,是恐惧;注定要回家。任何原因剥夺一个人回家的权利,无异于夺取他的归宿感,安全感。但是不管夜有多黑,露有多凉,泥有多泞,道有多长,都阻挡不了是人回家的心。对家的思念压过了心中的愤怒与不平,踏着脚步唱起凄婉缠绵的回家的歌。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事情不再是这样。因为害怕黑暗,人们发明了灯。虽然灰暗,但是偶尔可以在灯前做一些白天做不完的事情。继之夜以为日。灯照亮了眼前的事物,但是夜还是黑的。即使出门,也要提着灯笼,永远不能和白天在外面行走一样自如。

  后来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亮,还有人把灯挂在了路上,于是有更多的人留恋灯光下的世界,开始夜不归宿,甚至把回家当作是一种累赘,一种障碍,一种束缚。

  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不仅照亮了夜行人的眼睛,照亮了房屋,照亮了道路,路灯和霓虹甚至照进窗户,照醒本应该入睡的人的心。本应有的宁静的夜开始越来越短,渐渐越来越远。

  式微,式微,胡不归?

  君知否?那夜晚的灯,都只是人们渺小力量用血汗擦出来的点点星光?

  灯照亮的只是眼前的黑暗,却永远不能照亮漫长无边的黑夜,即使照亮了黑夜,也永远无法照亮长期以来人们对黑暗的担心与恐惧。不能抹去人类黑夜的记忆与情结。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黑暗,需要休息,需要寂寞。谁也无法佛人灯光之与太阳相比之下的暗淡,谁也无法逃避一时灯灭带来的幻灭与虚无。

  再需要阳光,也只能打开向阳的窗子,而不能拆了墙壁甚至是自己的房子。再喜欢热闹,也不能典当自己本应该有的宁静与安详。留恋路灯的绚烂,也应该留下一席帘子。在窗前,在门后,在自己的心房里,不至于迷失自我,迷失家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灯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灯之躬,胡为乎土中?

  君知否?

  式微黄昏后,归兴浓如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7-17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