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白洞、虫洞各是什么?

说一个

黑洞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等一会儿我们会讲到。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过程。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
白洞
黑洞就象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深渊,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也逃不出来。根据我们熟悉的“矛盾”的观点,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想到:宇宙中会不会也同时存在一种物质只出不进的“泉”呢?并给它取了个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学家们猜想:白洞也有一个与黑洞类似的封闭的边界,但与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内部的物质和各种辐射只能经边界向边界外部运动,而白洞外部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进入其内部。形象地说,白洞好象一个不断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它向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却不吸收外部的物质和能量。
白洞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科学家的猜想,还没有观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证据。在理论研究上也还没有重大突破。不过,最新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说黑洞在这一端吸收物质,而在另一端则喷射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
科学家们最近证明了黑洞其实有可能向外发射能量。而根据现代物理理论,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从理论上预言了“黑洞、白洞一体化”的可能。
要彻底弄清楚黑洞和白洞的奥秘,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科学家们每前进一点,所取得的成绩都让人激动不已。我们相信,打开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就藏在黑洞和白洞神秘的身后。
虫洞
通过时空结构的假想通道。虫洞可想像为通过时空的捷径,即连接两个黑洞或(更具猜想性)一个黑洞和一个白洞的宇宙地道。一个虫洞的‘另一端’可以在空间的任何地方,也可以是时间的任何一刻,使得经过虫洞的任何物体转瞬之间出现在宇宙的其他部分——不仅仅是另一个地点,也可以是另一个时刻。
广义相对论方程式描述虫洞的解,实际上在理论提出不久后的1916年就找到了,不过那时没有做这样的说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人于1930年代在普林斯顿与内森·罗森(Nathan Rosen)的合作研究,发现史瓦西解所代表的黑洞,实际上就是他们称之为两个平坦时空区之间的桥(现在叫做爱因斯坦—罗森桥)的东西。虽然这些方程式被当作数学精品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约翰·惠勒及其同事们的工作),但1985年前无人把它们视为宇宙的真实特性,因为数学上研究过的所有例子都只能打开短短一瞬,在任何东西,包括光,尚未来得及通过地道时就(根据方程式)砰地一声重新关闭了。
虽然这一思想为科幻作家所喜爱,但科学家一般认为必定有某条自然定律阻止了虫洞的存在。但是,当加州理工学院的相对沦学者们在1980年代试图证明这点时,却发现无法做到。广义相对论(这是我们现有最好的引力和时空理论,它通过了对它进行过的所有检验)中没有任何东西禁止虫洞的存在。不仅如此,基普·桑尼和他的同事们还发现爱因斯坦方程式甚至有允许存在长寿命虫洞的解。
这样一个虫洞的‘嘴巴’看起来应该像一个球形黑洞的视界,但有一点重要区别。视界是一个单向表面,没有东西能从它里面出来。但一个虫洞嘴巴的表面则允许双向交通。如果我们朝一个另一端在织女星附近的虫洞里面张望,我们将能看见织女星的光从通道里面出来——而织女星附近的观测者从另一端朝这同一个虫洞里面张望时,也将看见太阳的光。
但造一个人类能通过它旅行(见时间旅行)的大虫洞仍然是极端困难的,而从一切实用目的来看也许是不可能的。但物理学家们着迷于也许存在普朗克长度规模天然虫洞的可能性。这种虫洞提供基本的泡沫状时空结构,(以类似诗歌修辞中的混合隐喻手法)由虫洞纤维编结出时空织物本身。
如果是这样,那就会有很多奇特的可能性。例如,这种细小的(超亚微观)虫洞可以连接宇宙中相距遥远的区域,使信息得以泄露,从而保证地球上的物理学定律与遥远类星体上的定律相同。或者一个小虫洞与我们的宇宙断开,并开始通过暴涨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宇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49181.html?fr=qrl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30
黑洞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等一会儿我们会讲到。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过程。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
白洞
黑洞就象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深渊,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也逃不出来。根据我们熟悉的“矛盾”的观点,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想到:宇宙中会不会也同时存在一种物质只出不进的“泉”呢?并给它取了个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学家们猜想:白洞也有一个与黑洞类似的封闭的边界,但与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内部的物质和各种辐射只能经边界向边界外部运动,而白洞外部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进入其内部。形象地说,白洞好象一个不断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它向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却不吸收外部的物质和能量。
白洞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科学家的猜想,还没有观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证据。在理论研究上也还没有重大突破。不过,最新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说黑洞在这一端吸收物质,而在另一端则喷射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
科学家们最近证明了黑洞其实有可能向外发射能量。而根据现代物理理论,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从理论上预言了“黑洞、白洞一体化”的可能。
要彻底弄清楚黑洞和白洞的奥秘,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科学家们每前进一点,所取得的成绩都让人激动不已。我们相信,打开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就藏在黑洞和白洞神秘的身后。
虫洞
通过时空结构的假想通道。虫洞可想像为通过时空的捷径,即连接两个黑洞或(更具猜想性)一个黑洞和一个白洞的宇宙地道。一个虫洞的‘另一端’可以在空间的任何地方,也可以是时间的任何一刻,使得经过虫洞的任何物体转瞬之间出现在宇宙的其他部分——不仅仅是另一个地点,也可以是另一个时刻。
广义相对论方程式描述虫洞的解,实际上在理论提出不久后的1916年就找到了,不过那时没有做这样的说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人于1930年代在普林斯顿与内森·罗森(Nathan Rosen)的合作研究,发现史瓦西解所代表的黑洞,实际上就是他们称之为两个平坦时空区之间的桥(现在叫做爱因斯坦—罗森桥)的东西。虽然这些方程式被当作数学精品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约翰·惠勒及其同事们的工作),但1985年前无人把它们视为宇宙的真实特性,因为数学上研究过的所有例子都只能打开短短一瞬,在任何东西,包括光,尚未来得及通过地道时就(根据方程式)砰地一声重新关闭了。
虽然这一思想为科幻作家所喜爱,但科学家一般认为必定有某条自然定律阻止了虫洞的存在。但是,当加州理工学院的相对沦学者们在1980年代试图证明这点时,却发现无法做到。广义相对论(这是我们现有最好的引力和时空理论,它通过了对它进行过的所有检验)中没有任何东西禁止虫洞的存在。不仅如此,基普·桑尼和他的同事们还发现爱因斯坦方程式甚至有允许存在长寿命虫洞的解。
这样一个虫洞的‘嘴巴’看起来应该像一个球形黑洞的视界,但有一点重要区别。视界是一个单向表面,没有东西能从它里面出来。但一个虫洞嘴巴的表面则允许双向交通。如果我们朝一个另一端在织女星附近的虫洞里面张望,我们将能看见织女星的光从通道里面出来——而织女星附近的观测者从另一端朝这同一个虫洞里面张望时,也将看见太阳的光。
但造一个人类能通过它旅行(见时间旅行)的大虫洞仍然是极端困难的,而从一切实用目的来看也许是不可能的。但物理学家们着迷于也许存在普朗克长度规模天然虫洞的可能性。这种虫洞提供基本的泡沫状时空结构,(以类似诗歌修辞中的混合隐喻手法)由虫洞纤维编结出时空织物本身。
如果是这样,那就会有很多奇特的可能性。例如,这种细小的(超亚微观)虫洞可以连接宇宙中相距遥远的区域,使信息得以泄露,从而保证地球上的物理学定律与遥远类星体上的定律相同。或者一个小虫洞与我们的宇宙断开,并开始通过暴涨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宇宙.

这些网站里有:
http://bk.baidu.com/view/863.htm
http://bk.baidu.com/view/263.htm
http://bk.baidu.com/view/1941.htm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13373.html?fr=qrl3

第2个回答  2007-06-16
黑洞和白洞都是宇宙中的一个时空区域,都具有很大的引力,其逃逸速度甚至超过了光速。
凡是靠近黑洞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任何物质都不能从其中逃出。所以有人说黑洞一毛不拔。也有人说我们所在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但是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所以科学家估计,在宇宙中还应该存在另外一种天体,物质靠近它时同样会被吸引,只不过在接近白洞时会绕其高速转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最后超过了光速以至被抛出白洞,所以物质只能被白洞释放而不能被其吸收。而超新星爆炸极有可能就是白洞抛射物质的表现。
虫洞则是黑洞与白洞的连接点,它也可能连接两个不同宇宙。穿过它物质可以到达另外一个时空或宇宙,但该物质必须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因为落入黑洞的物体由于头尾的引力差会使其粉身碎骨,而且无法控制下一个要到达的目标,有可能你想到火星,而结果却到了天王星。甚至虫洞还是极不稳定的,任何一个靠近它的物体都可能影响到它的存在。
这一切都还未证实,但值得相信的是天鹅X-1已被证实是一颗黑洞。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13373.html?fr=qrl3

第4个回答  2007-06-16
星体坍塌后密度变大,最终导致光也被吸收。我们就观测不到了,所以叫黑洞。但他不可能密度无限大,有由于物理中的对称性,人们想出了白洞。黑吞白吐。多好啊。
连接他们的就是虫洞。
第5个回答  2007-06-16
黑洞是恒星由于自身引力而坍缩形成一个时间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光和其它任何物质都无法从里面逃逸出来。
简单说来的情况就是:想象一颗至少具有十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其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其中心进行着把氢转化为氦的核聚变反应,这种反应产生的能量会产生足够的压力,使这颗恒星彭胀,同时抵抗了自身的引力,就像吹气球一样,你必须使气球里的压力增大才能气球膨胀。这就产生了半径约为太阳半径五倍的星体,这时从这种恒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大约是1000km/s,也就是说一个以物体想要离开该恒星的表面,它的垂直上升速度就要达到或超过1000km/s,否则这个物体就被恒星的引力拉回到表面来。
当恒星的寿命到了,核能耗尽后,就没有物质再来发生核聚变反应,也就没有向外的压力使恒星彭胀来抵抗自身的引力了,于是恒星就开始收缩,这就和吹气球的情形一样,气球里的压力小了,气球就会收缩。随着恒星的收缩,表面的引力场就变得越来越大,逃逸速度也随之增加。当恒星的半径缩小到三十公里时,逃逸速度就增加到300000km/s了,也就是光速,从此以后,任何从该恒星发出的光也无法再逃逸出来了,也就是说这时光也无法离开该恒星传播到远方了,而只能被强大的引力声拉回来。根据狭义相对论,没有东西可以比光快,所以在这颗恒星上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再逃逸出来了。
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一颗黑洞,一个时空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任何东西都无法跑出来了。这个区域存在着一个半径,称为施瓦兹席尔德半径,从这颗恒星上发出的光只能停留在这个半径处徘徊。那么我们想象的这颗恒星所形成黑洞的施瓦兹席尔德半径大约为三十公里。现在有相当好的观测证据暗示,天鹅座X-1的双星系统中存在大约这个尺度的黑洞。
“虫洞”是一个不会“撞”到黑洞奇点的“通道”或者是“方法”。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中必然存在无限大密度的空间——时间曲率奇点,这是一个坍缩物体的时间终点,在这个点上,科学定律和预言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想象一个无畏的航天员,进入黑洞后他就会最终到达这个点,终结了他的时间。那么是否有方法可以使得航天员避免撞到这个奇点上而终结了时间呢?广义相对论方程存在一些解,这些解使得我们的航天员可以看到这个奇点,也许就可以避免撞上去,而与奇点擦肩而过,穿跃一个“虫洞”来到宇宙的另一区域。
但是否能成功呢?我们的航天员很不幸,所有这些解都非常不稳定,最小的干扰,例如我们的航天员的存在就会使之改变,以至于他还没能看到这个奇点,就撞上去而结束了他的时间。所以奇点总是发生在他的未来而不是过去。
“白洞”就是“虫洞”的出口。物理定律是时间对称的,如果存在东西落进去而不能出来的黑洞,就应该存在东西能出来而进不去的物体,就是所谓的“白洞”。这些想法初起看来是可能的,广义相对论中也存在这样的解,就如前面所说的,它允许一个航天员进入黑洞,在避开奇点后从一个白洞跑了出来。但研究表明,所有这些解都是非常不稳定的,最微小的扰动,比如航天员的存在,都会使之改变,从而把黑洞——“虫洞”——“白洞”这一通道消灭。这些都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所进行计算的结论,也和迄今的一切观测都吻合得极好,但由于不能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合并,所以这些结论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对于“虫洞”和“白洞”是否存在仍没有确切的理论证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