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样才能长久的保持一种状态呢?

要怎么样做呢? 很郁闷,不喜欢这种窟吸的感觉.

修身养性具体要怎么做?

200分绝对给!

谢谢^_^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忍”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

所以,古人说:“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万事忍为上”等等。足见“静”、“忍”的重要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摘自:求医问药网 http://www.jk58.com)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感恩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不要老想着别人要对你怎么好,
别人是没有这个义务的
无论是父母
还是朋友
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为此涌泉相报
第二,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当你遭遇不平的时候
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受苦
你并不孤独
有什么苦是挨不过去的呢
坚强再坚强
就会有海阔天空的一天了
最后,心胸开阔的人才会快乐
所以,每天都记住开心的微笑
你就会发现,你将拥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修身养性 淡泊人生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压力,从而生出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如何修身养性,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活得轻松自在,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美好境界。

淡泊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也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是一种淡泊。

淡泊人生,并非逃避现实,也非看破红尘,而是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堂堂正正,不搞投机钻营;多一份洒脱,多一份超然,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荣辱得失寻常事,喜怒哀乐自然情。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的难测而忧愁。只有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时刻保持心理平衡,才能逐步过渡到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

与浩瀚历史长河相比,人世间一切恩怨情愁、功名利禄皆为短暂一瞬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不必太在意人生的潮涨潮落,整日里患得患失。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只要悟透其中禅机,自会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 ( 一)

--------------------------------------------------------------------------------

谢 江 南
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
年青的一代呀!你我是否就该随波逐流,要名的身入功名、求利的追求世间财富、什么都有的就该迷于身色犬马,奢侈放纵呢?

[反省]一团雪白的海绵,既可以吸收水分,又容易染上污垢,若染上了,要清洗干净就相当困难了。

而对于五光十色、纷繁、浓艳的尘世,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扪心自问,不可有一丝的懈怠,鲁子日:"吾日三省吾身"。常年的反躬自问,检查有何处做得不对,何处要不断改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然就会有谦虚、宽广的胸襟。

[志向]远大的志向,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可实现,贫困潦倒,并不妨碍一个人去立志,做大事,"穷者志坚"、"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成功在于勤奋、思想在于积累,先天固然重要,然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为关键的,笨鸟先飞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的,深夜五更,夜深人静,经过一夜的熟睡,一个勤奋的人,已经开始思索今天要做些什么了。

[涵养]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辩驳之实,只会落下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作茧自缚。人人都想西施之美,貂婵之貌,然没有高尚的品行,为男色三招四,为妇红杏出墙,只会留下遗臭万年、千古骂名。胡狼博士告诉我们: "脓血枯骨"同"俊男靓女",只不过是原子层堆砌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呀!"加强自己的涵养吧!人的涵养是个渐进的过程,要做大量提高涵养的事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因自己穿着寒酸而在有钱人面前感到自卑,因为有其内在才华学识。

[逆境]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逆境,不当屈服,面对清苦劳累,对于人是身心上的考验,经过饥寒交迫的人,才会越加发奋努力,成就事业。

世上的书籍很多,读书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学问,开阔自己的眼界,有的书经久未衰,流传至今,旺盛的生命力无须置疑,一生中是应去读一读的,为养性修身也好,为富国强兵也罢!

上述所言,江南通读三书之时,顺笔写之,并无整理,感悟所至,一已所见。

(注:三书:洪应明[明]撰写《菜 根 谭》、洪应明[明]撰写《小窗幽记》、王永彬[清]《围炉夜话》,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必读三书)

给 不 善 变 通 的 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磐无上道。

??《华严经》

一位评论家曾说过:“观察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飞乌,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虫。”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居高临下看到事物的整体,略去细节部分;另一方面,则要用显微镜放大细部,用透视的眼光来看。如果缺少这两种眼光,要么只能看到大致情况,而无法了解个体的特征;要么,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而无法窥见全貌。人不能有偏见,心理上偏向任何一方,就会迷失自己。佛教是不折不扣的中庸之道,它的主张就是“由整体看个体,由个体看整体”。这并不只是以鸟瞰法或虫瞰法来观察对方,而是进一步透过对方来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来认识对方,即达到一种“人我我人”的境地。

所以,一个不知变通、头脑顽固的人,往往会固执己见,不能但然接受对方,了解对方,常与他人发生冲突。“色不异空”,肉眼所看到的现象(色)是没有实体(空)的,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现象,由于无数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物质不断地产生变化,世上绝对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实体存在。“空不异色”,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质,没有一种具有实体,但由于肉眼只能观察到现象、而看不到实体,所以只能把现象假定为不变,把眼睛可看到的现象假定为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唯有从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实。据一位负责培训飞行员的教官介绍,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必须具备集中(综合)和分散(分析)两种能力。飞机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要在没有实体的空中飞行,对高度、方向、气温、气压和其它各种状况的变化(空),对仪表等有形的资料(色),都必须时刻加以注意。飞行时,飞行资料和实际情况应该保持完全一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际情况和显示资料常有出入。譬如,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岳的另一边,飞行的实际高度是六百米,而仪表上的显示是一千米,这种时候,如果飞行员一味依赖仪表显示器、是不难想象其后果的。碰到这种情况时,飞行员首先要确切了解各种状况和资料,然后对照当时的情况,采取沉着、敏锐、果断的对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当周围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果当事人仍然固守成规,不知适当变通,就会受人孤立,最后后悔莫及。

给 被 视 为 不 中 用 的 人

吾非圣贤,彼非愚蠢,均是凡夫而已。??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世间有些被他人视为不中用的人,他们在公司里遭上司训斥,受同事轻视,内心十分痛苦。某家广播电台曾播放过一段名叫“天才?秀才?傻瓜”的节目。 问:“傻瓜是什么?”天才说:“我不知道。”秀才说:“我也不知道,我去查查字典。”傻瓜却说:“不用你管。”由此可知,即使被人看成是傻瓜,也不要在意。如果认为自己确实有点儿傻,那么赶紧去找原因并加以补救,才是上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妄加评论,否则将加倍显示自己的愚蠢。

释迹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周利盘特的弟子,由于他资质鲁钝,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嘲笑。周利盘特生性憨直,释尊非常同情关心他。释尊把他叫到跟前,谆谆告诫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你确实能记往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周利盘特花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记住了释尊的教导。

于是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三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欲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周利盘特遵循师父的教诲,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疑念和困惑就渐渐消失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有一天,释尊派周利盘特为五百名女弟子演说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个傻瓜竟要来为我们布道,看看他能讲出什么道理。他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驳斥他。”周利盘特终于来了,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大脑迟钝,我一生只学会了一句话,可是,我能自始至终地持行……”整个道场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有意为难他的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释尊带周利盘特进王宫为国王说法,周利盘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于是周利盘特只好在门外等候。释尊进去向国王说明情况,告诉国王周利盘特是一位觉者。围王就问:“听说他是傻瓜,只学会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大彻大悟呢?”释尊微微一笑说:“国王,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不错,他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话,但是他能透彻明白个中的道理,并且精励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净。”

《法句经?譬喻品》中说:“即使能背诵经文千段,如果不能明白个中的真意,不如只学得一要句,反能除去罪恶。“换句话说,能诵千言而不得要领,反不如始终按照一句真言实行为好。“诵经众多,不了解意义又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彻底了悟一句,并身体力行,更合于佛道。”这段经文正好印证了上面的故事。经中又载:释迹牟尼因为周利盘特生性愚钝,就只教给他一句经言:“除垢。”他经过多年念诵、实践,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也说过:“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意旨与佛言如同一脉。

给孤独无着的人

心有定故 ,能知万象生灭之法 ,是故汝等 ,

当常精励,修习禅定;苦得定者,心必不散。

??《遗教经》

当身边缺少交谈对象,必须单独生活时,的确有点难以忍受。即使是厌恶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而偏爱独处的人,孤独几天倒还无妨;但是如果时间久了,不会发疯亦会发狂。 一九九四年底,一位日本人A君只身前往美国工作。他第一站是到达夏威夷,有一段时间住在马塞诸塞州,有一段时间住在科罗拉多州,前后历时十年,对孤独可谓有一番特别的感受。当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A君按契约规定至少得在国外工作五年。他带着少许旅费,来到异地美国,想回一趟日本可谓难上加难。初来乍到之际,由于思乡心切,不但工作不太理想,而且经常失眠。日本明治时代的旅行探险家B君,只身前往中国内陆新疆旅行探险。当他旅行抵达汉口时,为孤独所困,发出“仰天诉苦天不应,俯地空叹地无声”的感慨。

当孤独的苦闷无处倾诉时,许多人则藉着唱歌、喝酒和哭泣来聊且自慰,使自己暂时忘却孤独。A君当时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聊以自慰之法,一腔愁绪真不知如何排遣。就在这个时候,《无量寿经》中的“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八个字,忽然跃入 A君的眼帘。它的意思是:“不论生死,人都是孤独的来,孤独的去。”这八个字犹如当头棒喝一般,使他觉悟到自己本来就是孤独的一个人,

就是回到国内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心情自然就慢慢开朗起来。

“日本作家、诗人室生犀星曾说过:“故乡于我是遥远的存在。”不过,不管是谁,一旦远离桑梓,心中总免不了丝丝缕缕的思乡情怀;即使回到了故乡,也不一定可以保证一生的幸福。所以,倒不如怀着“四海为家”的情怀,来得更为坦然。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基本面”。既然如此,我,们就无须把这种孤独感转嫁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环境,而应当换个角度加以认识,达到一种“身虽孤独心却不孤单”的境界。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的焦虑平息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千万不可自暴自弃,而要有向孤独挑战的勇气,增强信心。对故乡的思念不可过分悱恻,而应将思乡之情化为追求理想的动力。既然生而为人,总难免受到孤独的扰袭;为此,只有真正彻悟孤独的意义,才能在孤独中开拓一块没有孤独的境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7
★★★★★

一个人的状态完全靠心理来调节
一个很强壮的人如果心理无精打采的话 他一样会觉得有气无力

为什么窒息呢?

因为你在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为了什么呢?

要么是被父母强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者是为了钱 为了欲望
一个不满足的人永远不会觉得快乐

也许有些东西永远也得不到了
但是上帝从你身上拿走一样东西的同时会给你另外一样东西
因为上帝是公平的 即使当皇帝也有他的痛苦

好好体会一下吧 调整自己的心情 笑着面对一切挫折和烦恼

希望你早点快乐起来

最后再送你一首诗

《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23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即使佛教都说佛不能直接救你,要你自己开悟。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则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第3个回答  2007-06-18
不喜欢这现在这种感觉啊,那就改变一下好啦,在平稳的生活中加一点其它的,比如说每月固定的外出,但平时的生活习惯还是要相对稳定点好,加料只是为了减负啊,
第4个回答  2007-06-16
你们说那么多和繁杂干什么 ,也不是自己想的,全都是抄的吧!其实,我觉得你应该去一个环境优美的景色宜人的公园散步(最好在清晨),你会感到很清爽,自然气质也就多了几分;你每天放学,在回家的路上.你可以自娱自乐的唱几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但是我觉得你不要听MP3,这样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每天多想自己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加以反思,自然也就修身养性了
相似回答